浙江(義烏)商成市場研究所是義烏市商興成市場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設的研究機構。研究所以“興旺專業市場,成就商業地產”為宗旨,專業致力于商品交易市場、專業批發市場的研究。擁有一批精通國內外市場狀況、經驗豐富的高素質專業人才,還邀請了商業地產界及學界知名的專家作為特約研究員或顧問。研究所發展目標是打造民營經濟研究院行業研究所品牌,并成為國內商業地產研究……
中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發展30年回顧及未來展望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發展經歷了自發萌芽階段(1978—1984年)、快速發展階段(1985—1990年)、盲目發展階段(1991—1995年)、規范發展階段(1996—2001年)、質的提升階段(2002—2008年)以及集團化發展階段(2008年至今)。未來農產品批發市場仍將是中國農產品流通的主渠道,在發展第三代批發市場的同時,集團化將向連鎖化轉變,并呈現公益性方向更加明晰,線上、線下協調發展,把關食品安全成為重要任務,冷鏈物流應用進一步加強,國際農產品貿易合作進一步加深等發展趨勢。
自1984年山東壽光蔬菜批發市場建立,中國農產品批發市場行業開始迅速發展,至今已整整30年時間。在這30年里,農產品批發市場經歷了農產品流通體制不斷改革演進的重要階段,如今已經成為實現全國農產品集散和資源配置,帶動農業、農村和農民發展的重要力量。
經過30年的風雨洗禮,今天的農產品批發市場行業正走在穩健發展的道路上,系統回顧行業發展歷程,總結行業發展經驗及其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作用,探討行業發展趨勢,對行業下一階段實現跨越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中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發展30年回顧
1.農產品批發市場30年發展歷程
自改革開放至今,中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發展共經歷了自發萌芽階段(1978—1984年)、快速發展階段(1985—1990年)、盲目發展階段(1991—1995年)、規范發展階段(1996—2001年)、質的提升階段(2002—2008年)、集團化發展階段(2009年至今)。如今,農產品批發市場的集團化發展趨勢還在繼續,行業外資本不斷涌入,并開始在行業內搶占區域先機。集團化成為行業資源整合發展的重要轉折。
2.農產品批發市場30年發展成就
(1)農產品批發市場地位顯著提升
經過30年發展,農產品批發市場由最初的以零帶批到如今的以批發為主,已成為中國農產品流通的主渠道。中央1號文件連續11年針對農產品流通領域做出指示,在優越的政策環境下,農產品批發市場公益性的定位得到認可。理論界對農產品批發市場公益性定位的激烈討論,也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政策對批發市場公益性定位的明確。
2011年,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強鮮活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的意見》(國辦發〔2011〕59號)首次明確提出鮮活農產品市場“公益性”的概念。2014年3月,商務部會同農業部等13個部門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建議發揮行業協會等第三方組織的職能和作用,實施動態監管,確保公益性市場效應得到持續發揮,對不能實際發揮公益性功能的市場要強制退出,至此,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公益性進入備受重視的全新階段。2014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促進內貿流通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4〕 51號)提出,制定全國公益性批發市場發展規劃, 統籌公益性市場建設,培育一批全國和區域公益性農產品批發市場。政策的逐漸明晰對農產品批發市場地位的提升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農產品流通行業的發展日趨良好。
(2)行業規模穩步擴大
截至2013年底,全國共有農產品批發市場4400多家,其中綜合市場數量超過1700家;批發市場年成交總額約37000億元,年成交量約7.8億噸; 市場總攤位數約246萬個,其中固定攤位約171萬個,非固定攤位約75萬個;總交易面積約15000萬平方米,其中交易廳棚面積約9600萬平方米,露天交易面積約5600萬平方米;經銷商共計約214萬個,涉及從業人員約646萬人。農產品批發市場具體經營類別參見表1。
30年來,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數量經歷了從少到多、從多到少、最后基本穩定的過程(參見圖1)。
相應地,單體市場向大型化、規模化發展。 1986年單體市場平均成交額為317.8萬元,1998年為6761.7萬元,2002年為8339.9萬元,2013年已達8.36億元(參見圖2)。僅北京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2013年交易額就達到500億元。目前,全國年交易額億元以上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已超過1700個。
同時,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配套設施建設發展迅速,整體升級改造進度加快,覆蓋率大幅提升。在現有農產品批發市場中,檢驗檢測中心的建設率達66.7%,信息中心建設率達53.3%,此外, 已有26.7%的市場建有電子結算中心。
(3)市場網絡體系基本形成
經過30年發展,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已基本形成覆蓋全國,業態多樣,品種齊全,產地、銷地、 集散地市場并舉的市場網絡體系。綜合市場、果蔬市場、水產品市場、肉禽蛋市場等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并且結構越來越趨于合理。農產品批發市場網點分布覆蓋全國所有省(區、市),形成了東、中、西部地區并行發展且地區之間交易頻繁的局面。中國東部地區農產品批發市場較之中西部地區具有數量多、規模大的特點。東部地區人口密度大,農業和交通運輸業基礎好,商品經濟較為發達 ,農產品批 發市場數 量占全國 總數量的43.6%,最大經營面積為121萬平方米,全國城市農貿中心聯合會2013年公布的百強市場中,名列前五的省份分別為廣東13家、北京12家、江蘇9家、 山東8家、遼寧7家,均分布在中國東部及沿海地區;中部地區農產品批發市場數量占全國總數的30.3%,素有“中國農產品和食品工業重要生產基地”之稱的河南以擁有6家百強市場的實力位居第六;西部地區占比26.1%,西部綜合交通樞紐與經濟發展高地的四川省有4家市場進入百強。[1]2013年全國百強市場分布詳見表2。
表1 農產品批發市場經營類別構成比例
圖1 農產品批發市場規模發展情況
圖2 單體農產品批發市場平均成交額對比 下載原圖
(4)集中度提高促進行業功能提升
隨著中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 生產和消費區域進一步集中,農產品大規模、跨區域流通逐步成為常態,帶動行業內出現一批具備較強集散功能的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據全國城市農貿中心聯合會調查,2012年百強市場總交易額為8490.7億元,占行業整體交易量的27.0%, 2013年百強市場總交易額為11207.1億元,同比上漲31.9%,占行業整體交易額的30.1%,較2012年增長3.1%。全國4400多家農產品批發市場,僅百強市場的交易額就占到30%,并在逐年增加,農產品批發市場的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再加上農產品批發市場行業集團化發展迅速,多家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歸于同一集團旗下,未來將促使行業集中度更高,也會帶動農產品生產加工進一步集中,促進大規模、跨區域、長距離的農產品流通與物流快速發展。同時,行業集中度的提升,也進一步完善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商品集散、價格形成、 信息發布和食品安全把關等功能,促進農產品大流通格局的形成和農業生產的規;、標準化、集約化,保障城市供應穩定、品種豐富。
表2 2013年全國百強市場分布(按交易量)
(5)行業理論研究成果豐碩
30年間,隨著農產品流通行業的高速發展,對于農產品流通行業的研究也日益深入,前沿觀點百花齊放,涌現出一批行業研究型專家和經典著作。筆者于2006年開創性地提出“第三代批發市場”的理念,系統闡述了第三代批發市場的概念、 內涵、核心內容以及推動第三代批發市場建設的相關措施,成為指導行業發展方向的前沿思想。 作為農產品流通行業理論的領導者,全國城市農貿中心聯合會成立了“農產品流通專家委員會”, 并聯合行業專家陸續推出了《面對WTO海峽兩岸農產品批發市場二次創業》《綠色農副產品生產、 流通、消費指南——21世紀的食物安全》《新農村建設與市場熱點研究》《為了百姓的綠色餐桌》等一系列理論叢書。同時,許多專家學者對農產品流通領域進行了深入研究,出版具有代表性的叢書及專著達到40多部,其中徐柏園、李蓉合著的 《農產品批發市場研究》是中國第一部研究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專著,開拓了中國農產品流通研究的新領域。此外,諸如《中國農產品流通產業發展報告(2013)》等農產品流通領域相關的專項研究報告和論文不計其數,為指導行業實踐與發展貢獻了寶貴的理論知識。
(6)行業領軍人物創新經營助發展
歷經30年的探索和發展,中國農產品批發市場行業涌現出一批行業領軍人物(龍頭市場、龍頭企業),他們在經營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尋求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創新發展模式,成為行業的先行者,對行業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在企業改制方面,蘇州南環橋市場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內蒙古食全食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蔬菜(集團)有限公司等,均是改制大潮中的成功典范。在電子商務方面,深圳農產品股份有限公司首開先河,將農產品電子商務做得風生水起,其旗下“前海指數”亦成為大數據時代的排頭兵。在國際貿易方面,廣州江南果菜批發市場有限責任公司通過創新經營,將進口果菜業務做大做強,供應全國進口水果的70%~80%。
在創新經營的同時,一些市場企業的負責人也在參政議政中發揮著巨大作用,多年來一直為農產品流通行業的發展鼓與呼,對推動我國農產品流通的地位提升及行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3.30年來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發揮的作用
(1)保障城市農產品供應
隨著我國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城鎮人口數量的快速增長,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也逐漸覆蓋了所有的大中小城市和農產品集中產區,構筑起貫通全國城鄉的農產品流通大動脈。例如, 新發地批發市場蔬菜供應量占到全北京市總需求量的80%以上、水果的80%以上(進口水果的90% 以上)。為穩定首都農產品供應,新發地批發市場新建了3000多噸的冷藏保鮮庫,可以保證首都市場5天的供應量。
(2)引導農業生產規;、集約化、標準化
農產品批發市場是農產品的流通中心、信息發布中心以及價格形成中心,也是農產品供需變動的晴雨表。這些年批發市場的發展,反映出市場對農產品消費需求的變化,農產品生產者根據市場的需求調整生產,不斷開發優質品種、控制食品安全,在自由競爭中逐步形成了“優質優價”。 批發市場將農產品加工、包裝、配送、信息等多個環節整合在一起,改變了原先單個商戶“各自為戰”的局面,在整個農產品流通過程中,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引導農業生產規;、集約化、標準化。[2]
(3)穩定產銷關系
經過30年的發展,多數批發市場都已經形成了穩定的采購群體,構建起了四通八達的購銷網絡,為個體農民和經銷商銷售農產品提供了穩定的渠道,部分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與產地批發商簽訂收購合同,農民按照合同進行生產和銷售,解決了農產品買難賣難的問題。[3]此外,一些批發市場開始探索產業鏈的發展模式,實行“基地+市場+ 零售終端”的經營模式,推進產銷銜接,減少流通環節,從而降低流通成本。
(4)把關農產品質量
食品安全已經成為當下全社會關注的熱點, 農產品批發市場承擔著流通過程中食品安全保障的社會責任。批發市場的責任重點體現在質量把關和索證索票上,把關進入市場的產品證件齊全, 商戶出具具有政府認可的檢驗檢疫證明,同時市場與基地、政府實施聯動,及時溝通反饋信息,從源頭加強農產品質量把關。
(5)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及農民增收
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發展,在促進農民增收、改善農產品流通環境、帶動民間投資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亦帶動了當地就業和農民增收。2013年平均每個市場從業人員達到3165人,大型市場可保障上萬人就業。同時,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發展, 解決了農貿與市場在空間上隔離、在時間上不能有效銜接而過度依賴中間商的情況,農民可以直接進入市場進行交易,從而解決了農產品銷售問題。
二、中國農產品批發市場面臨的問題
1.亟待建立法律保障體系
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的興起、發展已走過30年的歷程,但至今仍沒有一部國家統一的法律進行規范制約,行業的規范發展缺乏法律保障,市場交易行為缺乏監管和法律約束,農產品批發市場行業缺乏可長期依據、可有效指導其發展的制度基礎。加快推進農產品批發市場法律法規建設, 盡快出臺《農產品批發市場法》,已經成為各級政府主管部門和農產品市場流通行業的共同期盼和心聲。
2.缺乏統一布局規劃
農產品批發市場是各類農產品的價格形成中心,當前對農產品批發市場缺乏有效規劃,監管無序,造成重復建設,資源浪費。一方面是地區發展的不平衡,根據對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分布摸底統計情況發現,北京、上海、天津、深圳、太原、鄭州、成都、沈陽、湛江、烏魯木齊等城市農產品批發市場數量飽和,近年來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重復建設,而西部欠發達地區仍然缺少農產品批發市場, 甚至相鄰兩個縣沒有一個農產品批發市場,與實際農產品流通需求不匹配;另一方面,由于批發市場缺少規劃而過于密集,有場無市,還有部分市場為拉攏經銷商產生了惡性競爭。
3.準入退出機制尚未建立
由于缺少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準入機制,一些批發市場通過利用當地政府招商引資,低成本獲取土地,為快速收回投資,不少新建市場變相搞房地產,偏離主業。此外,市場的盲目、重復建設使優質批發商成為稀缺資源,由于缺少退出機制,出現了一些新建市場打惡性競爭的擦邊球,花巨資或采取不正當手段從其他批發市場拉攏經銷商的現象,嚴重擾亂了市場秩序,不僅給競爭雙方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而且對農產品的穩定供應產生不利影響,波及上下游農產品經銷商、消費者、生產者等多個環節。此外,臨時批發商的流動性大, 不利于政府、市場進行監管,食品安全隱患大、難以追溯等問題,也亟需通過建立準入退出機制加以解決。
4.從業者素質參差不齊
2010年全國城市農貿中心聯合會對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人力資源狀況的調查顯示,副總級以上的管理者普遍學歷偏低,?埔韵聦W歷者比例高達80%;批發商99%是農民出身,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居多。另外,人才短缺,缺少職業資格準入和強制性上崗培訓,成為制約行業發展的瓶頸。 調研顯示,農產品批發市場從業人員中,嚴重缺少市場規劃、食品安全管理、電子商務運營、冷庫管理等人才。專業批發市場在培育市場自己的大型批發商等方面也亟待改善。從業者專業素質較低,對提升市場的專業性、打造市場的專業品牌、 占據本地區的市場份額等產生了嚴重制約,亟待加強教育培訓。
三、中國農產品批發市場未來發展趨勢
早在2006年,全國城市農貿中心聯合會已提出“第三代批發市場”是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發展方向,至今仍是指導行業發展的核心理念,今后在 “發展第三代批發市場”的同時,集團化向連鎖化的轉變也將迅猛發展。未來中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發展呈現以下幾個趨勢:
1.農產品批發市場仍是中國農產品流通的主渠道
經過30年的發展,盡管有其他多種流通形式開始出現,但是中國城市農產品消費的70%~80% 仍是通過批發市場流通的,在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批發市場的“集貨”功能和“散貨”功能仍將不可替代。同樣在日本、韓國及中國臺灣,農產品批發市場也仍是其生鮮農產品流通的主渠道。因此,農產品批發市場在我國小生產、大市場的國情下,仍在相當一段時間里是農產品流通的主渠道。
2.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公益性方向將更加明晰
長期以來,農產品批發市場承擔著解決賣難、 穩定產銷、保障供應等重要的公益功能。目前對于農產品批發市場公益性的定位有關政策中已經有明確的表述,但公益性的界定以及公益性的實踐方式尚不夠明確。未來公益性農產品批發市場需要遵循以下規則:首先,公益性農產品批發市場并不能夠平抑價格,市場的低收費并不代表能平抑物價;第二,市場內設置免費或者是低收費的供農民出售自己農產品的場所將成為普遍行為。隨著理論界的不斷探討以及公益性農產品批發市場試點的推行,各地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公益性實踐將更加深入。伴隨農產品批發市場法律的出臺、 市場化價格風險基金的建立、金融優惠政策的引入等,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公益性實踐問題會逐步清晰起來。
3.批發市場將實現線上、線下協調發展
當前電子商務風起云涌,打破了農產品批發市場僅有線下交易的傳統方式。今后,電子商務在農產品批發市場行業的發展還將更加深入,未來將呈現線上線下協調發展的局面。農產品批發市場在電子商務中的責任應該是建立平臺,批發商應該做的是電子商務交易。今后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重點,也將會著眼于探索電子商務批發業務,解決物流節點和產品標準化問題。同時,對于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理論研究也會隨之越來越深入。
4.把關食品安全仍將是重要任務
食品安全是農產品行業永恒的話題,把關食品安全也仍是未來農產品批發市場的重要任務。 對于批發市場來說,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嚴格把關: 首先,把好“準入關”,嚴格進行索票、索證,把好第一道門檻;其次,把好“檢測關”,對不同季節高風險的產品進行檢測,市場自營配送的產品要實行逐批檢測;第三,把好“信息關”,完善農產品信息的可追溯體系。
5.冷鏈物流在農產品批發市場中的應用將加強
多年來,冷鏈物流在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應用始終得不到推廣,主要是由于高成本和低消費水平之間的矛盾。然而,從國內外環境以及我國農產品流通發展的格局來看,冷鏈物流在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應用必將加強,尤其在當前農產品電子商務迅猛發展的社會環境下,生鮮農產品的品質是首要條件,高效、低損耗的物流是支撐電子商務最重要的環節,因而,農產品冷鏈物流的應用必將在未來農產品批發市場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6.國際農產品貿易合作將進一步加深
未來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發展,不僅有國內貿易還會涉及國際貿易。在打造農產品國際貿易平臺的同時,也需要實施“引進來”和“走出去”的戰略。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匯集了大量的農產品批發商,產品豐富、來源穩定,市場資金雄厚、信譽有保障,組織化程度較高。憑借這些優勢,再借助行業協會組織提供的智力支持,批發市場作為開展農產品國際貿易的平臺,必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圖文來源/農業財經頻道
點擊次數:3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