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義烏)商成市場研究所是義烏市商興成市場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設的研究機構。研究所以“興旺專業市場,成就商業地產”為宗旨,專業致力于商品交易市場、專業批發市場的研究。擁有一批精通國內外市場狀況、經驗豐富的高素質專業人才,還邀請了商業地產界及學界知名的專家作為特約研究員或顧問。研究所發展目標是打造民營經濟研究院行業研究所品牌,并成為國內商業地產研究……
發展區域品牌,政府要發揮指導作用,提供政策保障和必要的資金支持,加強區域基礎設施建設和建設
內容摘要:發展區域品牌已成為引領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一個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結果。區域品牌作為一定行政或地理區域范圍內企業族群共享的公共品牌,具有非競爭性、非排它性、外部性、資產性、規模效益性、與區域企業品牌互動性、與區域文化互動性等特征,這導致了企業使用區域品牌的“搭便車”現象以及區域品牌供給的不足。本文提出,發展區域品牌,政府要發揮指導作用,提供政策保障和必要的資金支持,加強區域基礎設施建設和信用文化建設;行業協會要發揮引導作用,建立產品質量、生產管理、銷售服務、形象標識等行業標準;企業要發揮主導作用,創新技術與產品,提升企業品牌;同時,區域品牌的發展還必須得到法律的有效保護。
關鍵詞:區域經濟 區域品牌 產業集群 發展策略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市場競爭中,企業競爭力已不單單取決于企業自身微觀層面的因素,也取決于企業所處產業集群(Industrial Clusters)、區域比較優勢等中觀層面的因素。在品牌方面,與此相適應,企業之間的品牌競爭也上升到更高一個層次的區域品牌之間的競爭。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出現了許多圍繞某種產品的生產經營逐步形成的規模化產業集群。但隨著經營環境的變化、競爭壓力的增大,不少產業集群低成本競爭優勢逐步減弱。基于這種現實,一些地方政府和企業認識到發展區域品牌在推動產業集群發展、提高區域內企業產品競爭力方面的戰略意義,并期望通過發展區域品牌引領地方經濟走出困境走向繁榮。
區域品牌的內涵及分類
(一)區域品牌的內涵
與私人品牌(Private Brand)相對,區域品牌(Public Brand)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并得到普遍使用的一個經濟概念。目前國內研究者關于區域品牌概念的理解可總結為五種觀點:區域品牌是地域的信息載體與經濟文化的象征;區域品牌是區分某個區域內的一群生產者所用的標志,是區域形象品牌;區域品牌是某地域的企業品牌集體行為的綜合體現,是由區域特色產業發展形成的市場聲譽與影響力;區域品牌是在特定的地域生產出的產品經過促銷形成在社會上具有較高知名度的品牌;區域品牌是城市的“特有資產”,是一個城市歷史文化、地理資源、經濟技術等要素被社會公眾廣泛認同的某種最具典型意義的稱謂。筆者認為,這些觀點都只反映了區域品牌的某個方面的特征或涵義,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未能反映區域品牌的本質特性和價值形成的基礎。
本文認為,區域品牌即區域企業公共品牌 (Enterprises Public Brand),是指一定行政或地理區域范圍內形成的、以區域內某一比較優勢為核心價值的、區域內符合一定條件的企業族群共享的公共品牌。區域品牌對區域內企業、產品、服務或資源等給予定位,并通過營銷傳播使這一定位受到社會廣泛認可,綜合體現該區域企業的信譽、產品、服務等方面的信息,也體現該區域基礎設施、自然資源、氣候、地理位置、歷史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區域品牌的價值和影響力關鍵在于具有良好的聲譽。
企業品牌(Enterprise Brand)是擁有該品牌的企業的私有財產,而區域品牌是區域內企業族群的共享資產,其主體是復數企業,即區域內的企業族群。企業族群的結構可能是以一家大企業為軸心的眾多中小企業拱衛環繞的輪軸式結構,可能是由若干個大企業組成的寡頭式結構,也可能是由眾多中小企業組成的網狀結構。區域品牌不是區域內的單個企業品牌的簡單疊加,而是區域內相互獨立的企業品牌的有機合成。區域內的企業既是區域品牌建設的主體,也是區域品牌的使用者和受益者。
區域品牌價值的形成基礎首先是區域內的企業,脫離企業與企業品牌,區域品牌就是無本之木。其次是區域內產業集群的價值。產業集群是一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聯系的公司和關聯的機構,它們同處于或相關于一個特定的產業領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補性而聯系在一起。產業集群能提高分工水平從而提高經濟效率,能降低交易費用,并能形成良好的產業環境。產業集群的競爭優勢和價值創造能力決定了區域品牌的價值形成。最后是區域本身的比較優勢,這包括先天資源稟賦優勢和后天比較優勢。先天資源稟賦優勢包括由地理位置、交通、通訊等綜合作用而成的區位優勢與由氣候、土壤、礦產資源等形成的自然資源環境優勢;后天比較優勢包括由財政、貨幣、投資、產業政策等形成的政策優勢、由經濟基礎、資金和市場等形成的經濟優勢、由社會關系網絡、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和便捷的交通運輸條件等形成的社會經濟資源優勢以及技術優勢。
區域品牌的表現形式通常以區域或區域的特定要素作為區域品牌的名稱。區域品牌命名與定位的關鍵是建立區域與特定產品的關聯。例如,“中國瓷都-景德鎮” 、“中國小商品城-浙江義烏” 、“溫州打火機” 、“西湖龍井茶葉” 、“紹興黃酒” 、“巴黎香水” 、“瑞士手表” 、“意大利皮裝” 、“日本電器” 、“美國好萊塢”、“美國硅谷IT產品”等。
(二)區域品牌的分類
從我國各地區域品牌的形成來看,區域品牌可以區分出企業主導型區域品牌和政府主導型區域品牌。企業主導型區域品牌,就是企業自主發展品牌,企業所在區域后來獲得有關部門授予的“區域品牌”稱號。例如,1990年福建泉州晉江市陳埭鎮有制鞋相關企業474家,形成了“鞋材一條街”,1999年晉江市在陳埭鎮舉辦首屆國際鞋業博覽會,標志著陳埭制鞋產業集群地位的確立,2001年中國皮革與制鞋工業研究院、中國制鞋工業信息中心等4家單位聯合授予晉江市“中國鞋都”(運動鞋)的稱號。“中國鞋都”就是未注冊的區域品牌。政府主導型區域品牌,就是政府部門在區域品牌建設中起主導和推動作用,在企業品牌基礎上打造“區域品牌”。例如,1984年浙江嵊州市誕生了第一家領帶企業,歷屆市政府均高度重視領帶產業集群發展,持續不斷地打造“嵊州領帶”區域品牌,到2005年共有領帶企業千余家,年產領帶3億條,占全球領帶市場份額40%以上。
而按照注冊與否,區域品牌可以分為未注冊的區域品牌與注冊的區域品牌。在注冊的區域品牌中,可以區分出產品注冊和地理標志注冊。產品注冊通常是由行業協會注冊集體商標,特許有關企業使用。20世紀80年代后期,溫州劣質皮鞋在許多地方受到抵制,溫州市政府認識到低質量帶來的問題的嚴重性,加強對企業生產皮鞋的質量監督管理,2001年溫州被命名為“中國鞋都”,溫州市鞋革工業協會向工商管理部門注冊了“中國鞋都”集體商標,并在26種鞋革相關類別中分別注冊。“中國鞋都名品”成為溫州市的公共品牌。企業產品在經評委會審定認可后可被授予“中國鞋都名品”稱號,并可以使用“中國鞋都名品”專用標志。地理標志注冊通常是由行業協會注冊地理標志商標,供區域內企業使用。例如,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北京市平谷區政府實施農業產業化政策,引導農民種植大桃,通過舉辦平谷國際桃節等措施提高“平谷桃”這一區域品牌的知名度。近兩年來,平谷桃出口額占全國鮮桃出口的40%左右,在平谷區果品產銷協會的帶動下,2002年注冊了“平谷桃”地理標志,平谷區的企業、農戶在國內外銷售大桃時都使用“平谷桃”區域品牌。
區域品牌的特性分析
作為品牌,區域品牌具有企業品牌的一般特性,即獨特性、易分辨性和不可替代性,以“差異制勝”。同時,區域品牌還具有以下特性:
(一)非競爭性
一般而言,區域品牌的使用具有非競爭性。對于任意一個給定的區域品牌,增加額外一個區域內企業使用該區域品牌并不會引起區域品牌成本的任何增加,即區域內使用區域品牌的企業數目的增加所引起的邊際成本等于零。例如,北京“平谷桃”這一區域品牌,由于地理因素等條件決定了“平谷桃”的獨特品質,區域內眾多企業、農戶共同使用著這一品牌。但平谷地區桃產業中再增加一個企業或農戶來使用這一品牌,也不會引起區域品牌的創建成本的任何增加。區域品牌的非競爭性決定了區域品牌整體性和不可分割性,具有了公共產品的兩大特性之一。
(二)非排它性
區域品牌的非排它性是指要排除區域內任何一個企業使用區域品牌,其成本很高或者不可能。對于未注冊的區域品牌,要排除區域內企業使用區域品牌顯然是不可能的,也沒有必要;對于注冊的區域品牌,通常區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區域內所有企業都可以使用注冊的區域品牌,在此情形下區域品牌顯然具有非排它性;二是符合特定條件的企業,經過注冊人準許后可以使用區域品牌,在此情形下區域品牌顯然具有弱非排它性,即對于眾多符合條件的企業使用區域品牌沒有排它性,但是對于不符合條件的企業具有排它性。
區域品牌的非排它性決定了區域品牌的使用將會存在“搭便車”現象,其行為表現為兩種形式:一是企業搭政府的便車,地方政府為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出資打造區域品牌,區域內企業使用區域品牌不付費用,卻享受區域品牌帶來的利益;二是中小企業搭大企業的便車,在以一家大企業為軸心的眾多中小企業拱衛環繞的輪軸式企業族群結構下,會出現中小企業搭大企業便車的“智豬搏弈”現象。
在公共部門經濟學中,把具有非競爭性、非排它性的產品稱為純公共產品。由以上分析可見,區域品牌屬于公共產品,而非一般私人物品。公共產品的非排它性導致市場失靈,即供給不足。一家企業對區域品牌投資,其它企業卻可以不勞而獲,因此企業不愿意對區域品牌進行投資。區域品牌通過市場方式無法提供或者提供不足,決定了地方政府有必要對區域品牌進行投資、并提供區域品牌。
(三)外部性
區域內企業使用區域品牌的行為具有外部性。當區域內的某個企業由于技術創新等原因發展壯大時,其企業品牌價值的提高帶動區域品牌價值的提高,其它企業將因此受益。當區域內的某個企業以劣充優濫用區域品牌時,其敗德行為將導致區域品牌價值下降,區域的其他企業也會因此而受到牽連。2003年11月,金華個別火腿生產企業采用敵敵畏浸泡火腿防蒼蠅的行為就引發了“金華火腿”這個具有千年歷史的原產地區域品牌多米諾骨牌式的品牌株連危機。一個良好的區域品牌具有正外部性和“暈輪效應”,有助于區域內企業品牌的成長和成功,而一個糟糕的區域品牌具有負外部性,會危害甚至扼殺某些企業品牌。
(四)資產性
區域品牌代表了區域內企業族群的形象,傳遞著企業族群產品與服務價值的信息,對顧客能夠產生購買欲望,并引導顧客購買,因此區域品牌代表著一定的市場競爭力,是一種無形資產,能夠為區域內企業帶來經濟利益。企業品牌資產價值由企業自身因素決定;區域品牌資產價值則是由區域內企業族群、區域本身比較優勢等多重因素決定。
(五)規模效益性
區域品牌具有規模效益特性。企業品牌只覆蓋企業本身的產品,大企業生產規模大,市場份額高,對品牌進行投資具有規模效益。但是大企業打造企業品牌進行的巨額投資具有極高的商業風險。而中小企業受生產規模限制,對產品品牌投資是不經濟的,也具有商業風險。因此,大量的中小企業的產品沒有品牌或采取貼牌生產的方式銷售產品。而區域品牌覆蓋區域內企業族群的各種產品,由區域內企業族群、政府、行業協會等合力共同打造,具有成本分擔、風險分散、收益分享的特點,區域品牌投資具有顯著的規模效益優勢。
(六)與企業品牌互動性
區域品牌與企業品牌之間具有互動性。區域品牌是在區域內眾多企業品牌的高度濃縮和提煉,是區域內眾多企業共同努力樹立的公共品牌。企業品牌是區域品牌的基礎,區域品牌是企業品牌的代表。一個響亮的區域品牌一般由區域內一兩個著名企業品牌所帶動,但同時還必須集合一批與其質量、信譽相一致的具有相當規模和較強生產能力的產業集群,發揮地域企業族群的規模經濟、資源共享、市場共享的優勢。例如,溫州不僅擁有康奈、東藝、吉爾達三個馳名商標,而且有奧康、紅蜻蜓等20家企業產品獲國家免檢,有近100家企業(占全國的2/3)佩掛真皮標志,于是成就了“中國鞋都”。同時,良好的區域品牌會帶動區域內企業品牌價值的提升。
區域品牌通過發揮市場“聚焦”效應、產業資本篩選集中效應、價值信息傳遞效應與關聯產業帶動效應促進了產業集群的發展。共享區域品牌的眾多企業高度集中在同一地區生產同一產品及提供配套服務,為專業化市場的形成創造了前提條件。地理集中形成了良好的資源、技術產銷、網絡分工體系、信息溢出優勢、專業化的供應商與熟練的勞動力市場,而這些又進一步促進了區域內企業的發展和企業品牌價值的提高。
(七)與區域文化互動性
區域品牌是一個區域的象征,以某一特定的區域為載體,建立在區域相對優勢基礎上的有一定知名度和美譽度的公共品牌,是區分某個區域的一群生產者的標志。區域品牌下的產品或者具有深遠的文化背景、或者根據區域消費特征定性研發、或者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等,往往帶有很強的地域特色,反映了區域社會文化特征,挖掘出了區域特色資源,發揮了區域特長。例如,北京中關村等地區利用其豐富社會經濟資源,形成了高尖端技術產業的區域品牌。如同由地理位置形成的文化圈派生出美學方位的差異,普遍沿襲的行為習慣和文化觀念使每個區域具有獨特的物質資本、歷史傳承和人文精神。
此外,具有獨特性和不可復制性的區域地方文化賦予區域品牌更加獨特和突出的優勢。例如,反映潮汕文化精華的潮汕瓷藝、刺繡、木雕,通過凸顯區域地理特征、資源優勢和人文歷史淵源等區域文化,不斷升華其內涵,形成了很難被模仿的競爭優勢。
區域品牌的發展策略
發展區域品牌已成為引領新經濟發展、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發展區域品牌應堅持“政府指導、協會引導、企業主導、法律保障”的發展策略。
(一)政府指導
加強區域品牌的管理、發展區域品牌應成為政府公共政策的必要組成部分。如前所述,區域品牌屬于公共產品,存在市場失靈現象,市場不會提供區域品牌,因此政府對區域品牌的提供進行干預十分必要。發展區域品牌對于地方政府和企業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政府通過政策保障、資金支持、完善環境、發展基礎設施等措施塑造良好的區域品牌形象,促進區域內企業發展,最終將促進政府稅收收入的增長。區域品牌的成長過程表明,在初期絕大多數區域品牌是自發形成的,但是其持續發展和不斷升級卻需要政府的指導、政策支持和管理服務。
首先,地方政府要提供制度和政策保障。采取資金注入、稅收減免、風險補償等優惠政策促進企業發展生產和提高企業產品市場競爭力。
其次,加強區域硬、軟環境建設,提供企業發展必需的良好的外部環境。其中包括發展能源、交通、通訊等方面基礎設施,增強區域內企業與外界溝通和信息交換的能力;吸引區域內外人才、資本、技術集中于區域產業集群;加強區域生態環境保護,提高政府辦事效率,提高區域內民眾的思想道德素質,為發展區域品牌培育良好的外部環境。
再次,加強區域文化建設,提升區域品牌文化附加值。區域文化對區域品牌競爭力具有導向、約束、凝聚、融合、提升、協調、輻射作用。培育區域信用文化,推動區域內企業誠實守信,依法經營。地方政府要根據區域內物質資本和人文特色充分挖掘區域品牌文化內涵,利用區域個性文化提升區域品牌形象。溫州舉辦的“早茶會”、南寧舉辦的民族服飾博覽會、佛山建造佛山陶瓷文化博物館等舉措都有利于區域文化與區域品牌的融合,促進產業文化建設,提升區域品牌文化附加值。
最后,地方政府還必須把區域品牌建設當作政府的一個重要公共管理項目,安排專門機構管理,投入資金進行媒體宣傳和公關活動,樹立良好的區域品牌形象,使區域產品成為區域精神文明的物質載體,成為該地域的品牌形象和區域名片。
(二)協會引導
通過行業協會等中介機構構建標準,完善品牌共享機制與技術服務體系推動發展區域品牌。發展區域品牌過程中許多專業化的工作需要一大批高層次中介機構提供引導和支持服務,主要包括政策協凋、標準制定、區域品牌商標權使用資格認定、技術支持、管理咨詢、懲處機制以及資質擔保(如貸款擔保)等。這就要求充分發揮行業協會作為政府的參謀,企業的“婆家”功能,承擔行業自律、維權、組展、服務、協調、管理等任務。
一個好的區域品牌必須有包括產品質量、生產管理、銷售服務、形象標識、人員培訓及原材料采購等方面系統完善的標準作為技術性支撐,以有效地進行質量控制、監督與管理,產品規范化及認證認可工作,提升區域品牌的可信度和權威性。因此,行業協會要從國際接軌的角度,加強對產業集群內各門類體系的主要產品、質量控制和生產管理的標準化建設。佛山就通過制定推廣“佛山陶瓷”品牌標準,建立“佛山陶瓷”的認證機構,增加了“佛山陶瓷”的含金量。
發展區域品牌必須建立一套完善的“共擔投入,共享利益,協調運作”的品牌共享機制,即按照市場規律、產業集群態勢和營銷策略界定行業政策的范圍,形成族群企業一致行動的準則和與之配套的費用預算及分攤機制,并嚴格進入門檻以杜絕利用區域品牌進行掠奪性經營、低價競銷、大肆生產、販賣假冒偽劣產品等破壞區域品牌形象的短期機會主義行為,從而增強企業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保護區域品牌形象。但這種區域品牌共享機制不可能由企業群自發作用形成,也不可能通過行政性手段強制產生,只能通過行業協會等中介組織的力量在協調區域內各企業的關系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中國皮革之鄉河北辛集就在政府指導下由皮革協會成立了“打假辦公室”和“消費者投訴站”。
同時,由于區域品牌的公共產品屬性,行業共性技術及配套技術以及節能、節水、資源綜合利用、清潔生產、環境保護等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公共技術不可能通過區域內單個企業實現發展。而政府由于資金、人員的有限對這方面的支持也較為薄弱。只有通過行業協會等中介組織的介入,建立面向行業和中小企業的技術服務中心,才能更好地實現企業和地區間的技術跨越
(三)企業主導
企業既是區域品牌形成的基礎,也是區域品牌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因此,企業應成為區域品牌發展的主導者,培育區域品牌、發展區域品牌要成為企業品牌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種商業經營行為,發展區域品牌需要一大批企業和產品品牌的參與和支撐。公共品牌要靠企業品牌來支撐。只有區域內的企業充分認識到培育區域品牌對整個產業集群發展的意義和對企業自身產生的切實利益,企業才有激勵加強技術革新和管理創新,提高產品的質量,加強營銷管理,區域品牌才能形成良好的品牌形象、強勢的品牌忠誠度和較高的區域品牌競爭力。
企業要發揮在發展區域品牌中的主導作用必須在行業中做到產品質量領先、營銷管理領先和技術領先。其中,質量領先是基礎,營銷管理領先是關鍵,技術領先是核心。過硬的產品、服務質量是區域品牌成功的第一步,是最根本的基礎。有了這個基礎,才有區域品牌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忠誠度的可能。
而要使區域品牌形成較高的品牌附加值和市場競爭能力,企業必須建立健全技術創新體系,不斷進行產品設計開發和生產工藝技術的創新,在發揮傳統優勢的基礎上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的科技含量,降低經營成本,從質上改善區域內企業所支配的經營資源。在此基礎上,區域內企業還要采用現代化營銷管理理念和方式、營銷策略和營銷手段,在提高企業品牌影響力的同時,加強公共產品體系的營銷推廣;要與區域內相關企業一起研究和把握市場,利用論壇節會、展會經濟資源整合公共關系、營銷傳播。而實現這三個領先的一個有效手段是全面實施“產學研”模式,企業在技術改造、管理改進的過程中,應與區域內的大學和科研機構積極合作研發,結合生產和科研進行互動創新。如“中國鞋都”產業園管委會與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就共同組建了“浙江工貿學院—中國鞋都培訓中心”。在“產學研” 模式下,企業擁有了強大的技術優勢、人才支撐和創新動力,才能有效降低企業開發創新的成本,提高員工素質,增強科研與技術開發能力并提高科技向生產的轉化率,提升產品的性能和科技含量,促進技術、品牌形象價值和品牌營銷管理的提升。溫州低壓電器產業的正泰學院、服裝產業的服裝學院都已成為培養產業優勢的孵化器。
(四)法律保障
區域品牌雖然是公共產品,但是其所有權必須進行明晰,并得到相應的法律保護。所有權模糊不清,是區域品牌被濫用的主要原因。科斯(Ronald Coase)認為,外部性是沒有或不能確立產權的結果,如果允許排它的產權確立,外部性問題就會得到解決。區域品牌所有權明晰化并不是要求所有權單一化或私有化,而是可以根據各地實際情況采取多樣化的形式:地方政府部門所有、行業協會所有、區域內企業共有、區域內若干企業共有等。
區域品牌所有權明晰后,應依法注冊,取得法律保護。區域品牌注冊后還應加強區域品牌使用的管理。區域品牌如果未能得到法律的有效保護,那么就會出現某些企業假冒和盜用區域品牌產品的行為,這不僅有損區域品牌權利人的利益,破壞了正當的市場競爭秩序,也不利于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自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我國有關商標、品牌的法律保護措施不斷完善,這為實施區域品牌法律保護創造了條件。2001年我國參照世界貿易組織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保護原產地名稱及其國際注冊里斯本協定》以及《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的有關規定,結合中國實際情況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進行了大幅度修改和完善,使保護地理標志權、區域品牌有法可依。法律對區域品牌的保護,為發展區域品牌提供了激勵,有利于各個地區依據自身條件發展適宜的產業集群,推動全社會都重視區域品牌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江振娜,我國區域(城市)品牌研究綜述[J].福建行政學院學報,2005(4)
2.韋光,左停.初探農業集群發展中“地理標志”區域品牌建設:中國產業集群[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
3.楊麗.我國皮革行業的品牌戰略研究[J]. 中國皮革, 2004(7)-4-7
4.劉茜,李蔚. 珠三角區域品牌瓶頸亟待破解[N].南方日報,2005.7.28
5.李青,李文軍,郭金龍.區域創新視角下的產業發展:理論與案例研究[M].商務印書館,2004.-216
6.夏曾玉.溫州區域品牌建設的SWOT分析[J],企業經濟.2004(1)
作者簡介:
陳秋紅(1981-),女,漢族,湖南湘潭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市場營銷、資源與環境經濟學
趙瑞安(1963-),男,漢族,河南杞縣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政府政策與公共管理
點擊次數: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