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義烏)商成市場研究所是義烏市商興成市場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設的研究機構。研究所以“興旺專業市場,成就商業地產”為宗旨,專業致力于商品交易市場、專業批發市場的研究。擁有一批精通國內外市場狀況、經驗豐富的高素質專業人才,還邀請了商業地產界及學界知名的專家作為特約研究員或顧問。研究所發展目標是打造民營經濟研究院行業研究所品牌,并成為國內商業地產研究……
義烏小商品市場名揚四海,義烏發展經驗在全國學習推廣。在義烏市場風雨發展歷程中,義烏這個不靠海、不沿邊,沒有資源優勢,人多地少的傳統農業小縣,見證了中國民營經濟的發展和崛起。
1978年,義烏人何海美靠在集市擺攤賺到了養家糊口的40元錢,憑著吃苦耐勞的精神,把生意越做越大,20多個小商販推選她當組長,在義烏縣(1988年義烏撤縣建市)湖清門擺起露天小攤,后來這里的小商販發展到100多人。但在當時,擺小攤一直是被打擊的投機倒把行為。1982年的一天,何海美偶遇時任義烏縣委書記的謝高華,她走上去就問:“為什么義烏這不能賣,那不能賣?擺地攤求生活有什么不好?”
謝高華沒有立即回答,而是很快成立了一個工作組,對義烏的農民生活狀況和城里的擺攤情況進行調研。經過數月的調研,謝高華越來越清晰地意識到:要發展義烏經濟,讓義烏人富起來,就必須開放市場。頂著各方面的壓力,當年,義烏縣下發了全國第一個政府部門允許開放市場的通告,提出“四個允許”,即允許農民經商、允許從事長途販運、允許開放城鄉市場、允許多渠道競爭。
長期束縛的思想觀念被打開,群眾的創業熱情如開閘后的江水傾瀉而出。湖清門市場正式開放,成為現代義烏市場的雛形。一時間,三面環山的湖清門市場交易額迅速增長,從1980年的39萬元增加到1983年的1444萬元。
一年后,義烏縣又提出“興商建縣”的發展戰略,確立了“以貿易為導向,貿、工、農相結合,城鄉一體化,興商建縣”的發展方向。隨后,由政府、工商行政管理局和個體工商戶共同出資55萬元修建的新市場拔地而起。新市場占地面積35萬平方米,擁有固定攤位1800多個。叩開了義烏民營經濟發展和百姓致富的大門。
洞開的市場大門,為義烏民營經濟發展提供了最肥沃的土壤,在義烏這個被當地人喻為“窮山惡水”的小縣城里,崛起了首批“萬元戶”。1983年義烏縣委縣政府提出“興商建縣”的方針,放寬企業審批政策,簡化登記手續。義烏全縣掀起經商辦廠熱潮,年底個體戶突破1萬戶,達14259戶。
經過近30年的發展,如今義烏市場已五易其址,九次搬遷,從最初的馬路市場,發展成為了“買全球貨,賣全球貨”的國際性商貿城。目前市場經營總面積達400余萬平方米,商位6.2萬個,擁有16個大類、4202個種類、170多萬種單品。市場商品出口世界215個國家和地區,年出口小商品52萬集裝箱。
市場組織形態已從簡陋的集貿市場轉變提升為現代化、國際化的商貿城,成為以結算平臺、授信平臺、信用平臺建設為核心的新一代市場;市場功能由單一的商品交易向商品展示、信息匯集、價格形成、產品創新等方向拓展;交易方式由傳統的現金、現貨、現場“三現”交易,向電子商務、物流配送等現代交易方式轉變。行業話語權進一步強化。由國家商務部主持編制的“義烏·中國小商品指數”定期發布,成為全球小商品生產貿易價格變動的“風向標”和“晴雨表”。編制實施國內首個《小商品分類與代碼》行業標準,努力使義烏成為世界小商品貿易規則的參與者、制訂者,為中國日用消費品順利進入發達國家超市等主流銷售網絡奠定技術基礎。市場發展環境不斷優化。市場先后被國家質檢總局、工商總局授予全國唯一的“重質量、守信用”市場、“守合同、重信用”市場和“市場信用分類監管示范市場”稱號。
伴隨著義烏市場的發展和繁榮,義烏民營經濟得到蓬勃發展,目前義烏有各類工業企業1.6萬余家,形成了針織襪業、飾品、工藝品、毛紡、化妝品等20多個優勢行業,其中飾品產量占國內市場份額的65%以上、襪業占35%以上、拉鏈占30%以上,先后被授予制筆、化妝品、無縫針織服裝、工藝禮品等11個國家級產業基地稱號。
“勤耕好學、剛正勇為、誠信包容”的義烏人,用特殊的義烏精神,鑄就了一段傳奇,同時也生動再現了中國民營經濟發展的脈絡和軌跡。
點擊次數: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