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義烏)商成市場研究所是義烏市商興成市場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設的研究機構。研究所以“興旺專業市場,成就商業地產”為宗旨,專業致力于商品交易市場、專業批發市場的研究。擁有一批精通國內外市場狀況、經驗豐富的高素質專業人才,還邀請了商業地產界及學界知名的專家作為特約研究員或顧問。研究所發展目標是打造民營經濟研究院行業研究所品牌,并成為國內商業地產研究……
【摘要】構建成都為西南地區的區域性金融中心,不僅是成都發展的需要,更是促進四川乃至整個西南地區區域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本文運用SWOT分析法,詳盡地對成都的綜合經濟實力、金融業發展狀況、5.12地震災后重建資金利用、成渝經濟區的歷史機遇、重慶的挑戰等方面予以全面的分析,總結出成都的優勢和劣勢、機會和威脅,在此基礎上提出成都構建區域性金融中心的初步思路。
一、問題的提出
作為國民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的金融,不僅直接反映著經濟的區域性特點,而且經濟的區域化也會反作用于金融運行,形成金融運行的區域化。區域金融與區域經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區域金融成長能加速區域經濟的發展,但如果區域金融本身被壓抑就會阻礙區域經濟的發展。一個地區要實現跨越式、趕超型發展,必須建立機構集中、市場發達、信息通達、設施先進、服務高效的區域性金融中心,通過金融中心集聚資本以及其它生產要素,推動該地區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就成都而言,其作為省會城市,在四川省乃至整個中國西南地區的區域經濟發展中,歷來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為順應成渝經濟區和災后重建的要求,不失時機地構建成都為西南地區的區域金融中心,這不僅是成都發展的需要,更是促進四川乃至整個西南地區區域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
早在1993年7月,國務院就在國發(93)56號文件中將成都明文確立為西南地區“三中心兩樞紐”(科技中心、商貿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樞紐);“三中心兩樞紐”是對成都在全國的經濟發展格局中的地位的重要定位,這既是對成都綜合經濟實力的肯定,更是對未來成都進一步發展做出的方向性指引[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對世紀轉換期西南區域經濟的中長期戰略部署,客觀上也要求西南五省市具備一個區域性金融中心;在此大背景下,2006年12月19日《成都市金融業發展十一五規劃》正式頒布,其描繪了五年后成都金融業的新藍圖:市委、市政府將采取多種措施,提升成都區域性金融中心地位,形成一個凝聚力和輻射力強、以投融資為主要內容的區域性金融資本集散中心、金融活動交易調控中心、金融信息中心和中介服務中心[2];2008年9月26日,在首屆“中國成都金融街論壇”上,成都市錦江區明確提出要把東大街打造成成都的“金融街”。這些舉措無不顯示出了成都市政府建設區域性金融中心的決心。但從成都的實際情況看,卻存在金融規模相對較小、金融結構不合理、金融產業相對分散,整體競爭力弱等問題,因此如何在五年內實現建立區域性金融中心的目標,就成為理論界急需解決的難題。
二、區域性金融中心的理論綜述
(一)金融中心的內涵
國內外不同學者對金融中心的定義不同:美國金融學家Kinderberg(1974年)從金融中心的功能角度給出的定義是:金融中心聚集著銀行、證券發行者和交易商,是承擔資金交易中介和跨地區價值貯藏功能的中心區。它不僅對個人和企業的儲蓄及投資進行跨時結算,將資金從儲蓄者手中轉移到投資者手中,還會影響不同地區間的資金交付和轉移;我國臺灣學者李芝蘭指出:所謂金融中心,系指全球許多國際金融機構借款者及投資者聚集并進行國際資金借貸的城市或地區。很明顯,她所給的定義強調了金融中心的國際金融交易集中地的特點,但這一定義顯然不適用于某一國的全國金融中心和國內的地區金融中心;我國香港學者饒余慶(1997年)對金融中心的定義是:金融中心是銀行與其他金融機構高度集中,各類金融市場能夠自由生存和發展,金融活動與交易較其他地方更有效率地進行的都市;我國內地學者劉文朝認為:金融組織、金融市場集中,在金融的籌集、分配、流動方面起著樞紐作用的中心城市稱為金融中心[3]。
從理論上講,金融中心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就其影響力和作用度看,金融中心大體可分為四大類:一是國際金融中心,其影響力和作用度輻射全球,倫敦、紐約、東京是目前世界三大主要國際金融中心。二是國際區域性金融中心,其影響力和作用度輻射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如歐洲的法蘭克福、蘇黎世、盧森保;亞洲的新加坡、巴林、中國香港;北美的洛杉磯、多倫多等。三是國內金融中心,其影響力和作用度輻射國內多數城市,在一國金融活動中起主導和推動作用。就我國而言,國家級的金融中心的確定和衡量標準雖然有著不同的見解,但一般來說,上海、北京、深圳三個城市的影響力和作用度是最大的,不過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3月國務院審議并原則通過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與我國經濟實力以及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這是我國首次以國務院文件的形式,明確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國家戰略地位。四是國內區域性金融中心,其影響力和作用度輻射國內區域一些城市,即以某一中心城市為依托,在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迅速集聚金融資源并輻射周邊城市,本文所提出的成都構建的金融中心就屬于此種類型。
(二)區域性金融中心的理論研究綜述
通常所說的區域性金融中心是指在某一區域內金融機構聚集、金融市場發達、金融交易活動頻繁,融通集散資金功能強,且對區域經濟能產生極化和擴散效應的中心城市 [4]。國內對區域性金融中心進行理論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進入21世紀國內各主要城市紛紛將建立區域性甚至全國性金融中心作為自己的發展目標之后,理論界對區域性金融中心的研究也成為一個熱點。圍繞大連、武漢、重慶、南昌等中心城市,紛紛有學者對于建立該區域的金融中心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目前我省的一些學者也對成都建立區域性金融中心進行了一定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對建立金融中心的模式研究方面。雷永健(2003)從加強政府指導、扶持地方金融機構、發展貨幣市場、改善金融環境等四個方面提出成都建設西部金融中心的對策。吳婷婷,何凡(2007)認為成都可借鑒“北京金融街模式”,實行“分步實施、分層推進”的戰略部署;積極推進“信息成都”、“誠信成都”、“金融成都”的建設;在構建初期,選擇政府主導為主的地方金融發展模式,加大政府對金融的支持力度。殷孟波(2007)認為構建西部區域性金融中心是解決西部資金渠道的重要途徑,給出了西部金融中心應有的角色定位,并分析了西部金融中心在優化整合區域內資金渠道和聚集引導區域外資金渠道的效應,認為西部金融中心的生成模式應遵循政府推進模式。
但成渝經濟區的建立和汶川大地震后對成都金融中心的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在2009年1月國務院明確提出要把重慶建設成為長江上游的金融中心,這些內外環境的深刻變化,使得成都建設金融中心的思路需要重新調整。本文就是基于這樣一個背景,試圖對成都構建區域性金融中心進行詳盡的戰略分析,為找出更能突出成都自身優勢并能與重慶錯位發展的策略進行探索。
三、成都構建區域性金融中心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也稱TOWS分析法、道斯矩陣)即態勢分析法,最早于上世紀80年代初由美國舊金山大學的管理學教授韋里克提出,常常被用于企業戰略制定、競爭對手分析等場合。SWOT四個英文字母分別代表:優勢(Strength)、劣勢(Weakness)、機會(Opportunity)、威脅(Threat)。S、W是內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按照分析的角度理解,SWOT分析應是對一個實體“能夠做的”(即組織的強項和弱項)和“可能做的”(即環境的機會和威脅)有機組合的結果。SWOT分析法將與研究對象密切相關的各種主要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等,通過調查列舉出來,并依照矩陣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統分析的思想,把各種因素相互匹配起來加以分析,從中得出一系列相應的結論,而結論通常帶有一定的決策性。
(一)優勢分析
1.成都綜合經濟實力整體較強
改革開放30年來,成都市城市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除1981年、1986年、1989年和1990年經濟增長速度為1位數外,其余年份均保持了2位數的增長速度,特別是從1991年開始,全市經濟連續18年保持了2位數的增長。全市經濟總量從1978年的35.9億,到1987年首次邁上100億,花了9年的時間;從100億到1991年邁上200億的臺階,花了4年的時間;從200億到1999年躍上1000億的臺階,花了8年的時間;到2004年躍上2000億的臺階和2007年躍上3000億,達到3324億,分別花了5年和3年的時間。2007年,全市經濟總量占全省的31.6%,在副省級城市中居第6位[1]。
2008年的成都發展極不尋常,面對突如其來的5.12地震災害和金融危機的沖擊,成都市結合國家提出的城鄉統籌試點,以擴大內需、產業發展為支撐,推進各項改革,全市經濟實現較快發展。2008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901.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2.1%。對比西南地區其他幾個省會城市,成都總體經濟水平高,總量次于重慶,但人均生產總值遠超過重慶和其他省會城市,具有較強的綜合經濟實力。
表1. 成都市基本經濟情況表(2004-2008年) 計量單位:億元
指標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GDP總量
2185.7
2371.0
2750.0
3324.4
3901.0
增速
13.6%
13.5%
13.8%
15.3%
12.1%
第一產業
168.0
182.3
193.4
235.5
270.2
增速
5.7%
5.7%
4.8%
5.5%
4.4%
第二產業
1022.0
1007.7
1213.0
1504.0
1816.7
增速
15.8%
20.0%
18.6%
18.9%
15.6%
第三產業
995.7
1181.0
1343.6
1584.9
1814.2
增速
12.5%
9.6%
11.2%
13.6%
9.9%
一、二、三產業比
7.7/46.8
/45.5
7.7/42.5
/49.8
7.0/44.1
/48.9
7.1/45.2
/47.7
6.9/46.6
/45.5
表2. 西南地區省會城市經濟對比表(2007年) 計量單位:元
城市
地區生產總值(億元)
增速
人均生產總值
常住人口(萬人)
成都市
3324.36億元
15.3%
26428
1257.90
昆明市
1393.69億元
12.5%
22503
619.33
貴陽市
696.40億元
15.8%
19520
356.77
重慶市
4111.82億元
15.6%
14602
2816.00
表1、表2數據來源:根據《成都統計年鑒》(2004-2007年)整理得出。
2.成都金融業發展基礎較為完善
從整個金融體系看,成都已初步建立起了一個以人民銀行為領導、國有與股份制商業銀行為主體、證券公司、保險公司、信托投資機構、金融租賃公司等多種金融機構并存協作的較為完善的金融組織體系:人民銀行、證監會、保監會、銀監會先后在成都都設立了區域性管理總部;成都市的銀行機構數、保費收入和保險公司機構數均名列中西部第一,上市公司數量和證券機構數也名列中西部前茅。在此基礎上,建設西部區域性金融中心水到渠成。
(1)銀行業運行情況
目前成都共有銀行機構30家,其中3家政策性銀行、16家國有及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2家地方銀行、7家外資銀行(花旗、匯豐、東亞、渣打、華僑、大華、荷蘭)和2家外資代表處(日本三菱、巴黎銀行)。
表3. 成都市銀行業運行情況表(2006-2008年) 計量單位:億元
類別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存款余額
5485.3
6393
8317
增長
22.5%
21.4%
29.6%
其中:企業存款
1942.4
2452
3042
貸款余額
3631.4
4119
5410
增長
17.0%
23.8%
32.7%
其中:個人消費貸款
600.7
874
1010
增長
33.4%
60.1%
15.7%
個人住房貸款
530.8
794
911
增長
34.7%
64.6%
14.7%
金融機構現金凈回籠
161.8
175
132
表4. 西南地區省會城市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對比表 計量單位:億元
2007年存款余額
增長
2007年貸款余額
增長
成都
6393.3億元
21.4%
4119.2億元
23.8%
重慶
6576.7億元
19.1%
5131.7億元
17.0%
昆明
3634.2億元
19.0%
3348.2億元
18.8%
貴陽
1677.6億元
11.4%
1384.5億元
15.1%
從表3和表4的數據中可以看出,作為金融業務最為重要的存貸款余額,成都整體情況較好,在2007年與其他幾個城市對比中,除了存貸款總額略低于重慶(重慶市的范圍要遠大于成都)以外,成都的增長速度領先于其他城市,處于西部領先地位。
(2)證券與保險行業發展狀況
證券市場發展迅速。2008年全年,成都市推薦3家公司上市,融資6.5億元;年末有證券營業部78個,證券從業人員達2487人,證券投資者175萬人,增加11萬人;注冊地在成都的有5家證券機構:和興、華西、國金、川財、天風。
保險業務增長更快。2008年末有保險公司44家,比上年末增加5家。全年保費收入184.2億元,增長34.0%。(見表5)
表5. 成都市證券業、保險業總體情況表(2006-2008年) 計量單位:億元
證券市場
類別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證券交易額
3654.4
22705.3
-
增長
87.2%
3.8倍
-
證券營業部(個)
82
80
78
證券從業人員(人)
1807
2764
2487
證券投資者(萬人)
216
164
175
保險業務
保險公司(家)
31
36
44
保費收入/增長
98.7 /31.6%
137.5/39.3%
184.2/34.0%
其中:財產類
29.8
42.0
50.8
人身類
68.9
95.6
133.4
保險賠償與給付支出
21.8
35.3
47.4
表3、4、5數據來源:根據《成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06—2008)整理
(3)金融保障有力
這主要表現在成都市的政府大力支持金融業發展,2006年底成都市提出金融業“十一五”規劃發展目標:“到2010年,金融業實現增加值200億元(2005年價格)左右,年均增長約12%,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的10%,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5%。基本建成高效開放、服務優質、運行協調、與成都經濟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成都現代金融體系”。[4]另外證監會、保監會、銀監會在成都的設立,使成都成為西南地區金融監管的中心。而且成都擁有相對較強的經濟金融人才優勢,曾經隸屬中國人民銀行總行、現為教育部直屬的211高校——西南財經大學就位于成都,該校現有包括金融學在內的多個博士、碩士學位授予點,自1978年復校以來,為國家輸送的高層次經濟、金融人才近兩萬人,其中大部分集中在金融系統工作,工作在成都的各省市級金融機構的就更多,而且很多人已成為銀行業的骨干和領導。
3.區位優勢明顯,交通、郵電等基礎設施完善
就地理位置而言,成都的區位優勢明顯。成都是西南地區的交通樞紐,雖然不沿江靠海,但卻是西安、重慶、成都三個西部最大城市的中軸,是溝通昆明、貴陽、拉薩等西南地區幾大重要城市的樞紐,所在區域成都平原是西部地區僅有的大平原,路網密度大,便利于資源的流通。鐵路上,是寶成、成渝、成昆、成蘭(建設中)鐵路的起點;公路方面,國道“五縱七橫”的布局中,成都是非常重要的交通樞紐;空運方面,成都雙流機場是西部目前最大、設施最完善的國際機場。
以交通、郵電為代表的基礎設施建設,體現了一個城市為經濟支撐的能力:成都2008年末公路里程達19489公里, 其中高速公路437公里;年末擁有汽車101.1萬輛,比上年增長20.4%,其中私人擁有82.8萬輛,增長21.5%,是名副其實的汽車第三城;2008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279.4億元,比上年增長17.4%;年末電話交換機總容量756萬門;電話用戶400.1萬戶,其中小靈通用戶100.7萬戶;年末移動電話用戶達到1274.1萬戶,年內凈增110.7萬戶[5]。現代金融必備的通訊瓶頸,已不是成都的阻礙。
(二)劣勢分析
1.金融機構聚集度和層次較低。雖然成都的金融業發展較好,但以金融中心的標準要求,成都的差距不小,尤其是成都的金融機構聚集程度低。雖然成都錦江區提出了打造東大街為成都金融街,但目前還在進行中,金融機構沒有形成有效聚集。另外金融機構的層次低,主要體現在:金融分支機構多而法人機構少,分支機構實力偏弱的特征使得它們不具備為區域內大型項目融資的能力,為數不多的法人金融機構競爭力有限,不具備跨區開展金融服務的條件;區域外和國外金融機構在蓉的分支機構與國內其他沿海開放城市相比仍顯較少;金融機構的國際化水平不高、外匯業務量較少、金融業開放度不夠;金融市場中,資本市場、貨幣市場的規模都不夠,影響了金融業市場化進程。
2.汶川地震對成都經濟的影響。“5.12”汶川大地震波及成都市,其轄區內都江堰、彭州、崇州市受災嚴重,其他地區不同程度受災,這體現在2008年成都市的經濟增長率同比下降3個百分點。據統計,成都市受災企業達到4057戶,經濟損失達到147億元;規模以上企業受災1490戶,經濟損失達117.5億元,其中拉法基水泥、都江堰電力、彭州寶山集團等重點企業受損嚴重。受地震間接影響,成都市金融機構的信貸資產損失較大,其中主要是在都江堰、彭州市等重災區設有分支機構的國有商業銀行和地方性金融機構,如市農村信用聯社估計災區信貸資產損失近20億元。一些水電站、公路等重要基礎設施在地震中受損嚴重,項目的承貸金融機構可能遭受損失,如原預計年底通車的都汶高速損毀嚴重,其總投資超過31億元,主要路段在山區,每公里造價達5000多萬元,其單位建設成本為省內之最,都汶高速的損毀將對國開行回收貸款造成巨大影響[6]。
3.經濟結構尚待優化。雖然成都在西南有一定的優勢,但在全國的特大城市中,總體實力還不是十分突出。以產業結構狀況看,成都雖然產業門類比較齊全,但產業技術結構質量不夠高,成都的工業以軍工業、電子工業、外資加工業為支撐,基礎工業實力不夠強大,尤其是缺乏本地的知名企業。第三產業的發展速度增幅較慢,對金融業發展也構成了制約因素。
(三)機會分析
1.汶川地震后資金的合理應用
汶川大地震帶給成都的影響可謂是把雙刃劍,既有弊也有利。一方面影響了經濟發展,影響了成都吸引外資的力度,給成都金融中心建設帶來了困難;另一方面我們也應看到,在災后重建過程中,大量資金涌入四川(目前汶川地震災后重建到位資金已有1900多億,國家發改委預計重建資金需1萬億),如何保障資金供給成為災后重建最為重要的一環,這也是成都區域性金融中心建設的一個極有利的外部機會。特別是中央明確了“舉全國之力多渠道籌集災后重建資金”的思路,人民銀行總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和各金融機構總行或總部都提出了對受災地區實施傾斜和優惠的金融政策,應被看作成都金融中心建設的新機遇。
因此,進一步發展好金融業,充分發揮金融機構的能力,將災后重建資金籌措、管理與監督納入區域性金融中心建設的規劃,克服各方面條件的不足,建立健全金融體系,促使汶川地震災后重建能夠與成都構建區域性金融中心雙向互動,共同發展。
2.成渝經濟區的歷史機遇
早在2003年,成渝經濟區就已納入國家發展戰略,2007年4月2日重慶和四川簽訂《關于推進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經濟區的協議》,“成渝經濟區”正式被川渝兩地官方確認。目前,由國家發改委牽頭進行的成渝經濟區規劃正在編制過程中,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范圍將涵蓋四川的15個市和重慶的31個區縣,總面積達20.61萬平方公里,人口9840.7萬,GDP總量1.58萬億元[5]。成渝經濟區戰略定位被初定為5個方面的內容:西部大開發的增長極或經濟高地;國家重要的先進裝備制造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和農產品基地;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國家內陸開放示范區;國家生態安全保障區。規劃將遵循區域一體化原則,首先在交通設施、市場規則、公共服務能力建設方面取得突破。建成后的成渝經濟區實力將高于同為中西部的武漢城市群、長株潭城市群、陜西的關中城市群等,資源豐富、產業鏈條完整、城市密度大、人口眾多、發展潛力比較大。“到2020年,成渝經濟區GDP總量可以達到4.8萬億元,可占全國GDP的8%,將僅次于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京津冀地區,是最有條件成為中國第四增長極的板塊。”[6]
成渝經濟區四川部分的區域發展格局初步確定以“一極一軸一區塊”來規劃,即:做強成都都市圈增長極,壯大成渝兩極間的長江上游沿江發展帶、成內渝發展帶、成遂南渝發展帶等帶狀發展軸,加快四川毗鄰重慶區塊發展[7]。因此,處于成渝經濟區核心地位的成都,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有利的外部條件將對成都構建金融中心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只要這一經濟帶能夠實現經濟的繁榮發展,那么未來的成都金融中心就必將有一片廣闊的腹地,而且其輻射能力也會加強。
(四)威脅分析——來自于重慶的挑戰
成都建立區域性金融中心最大的威脅來自于毗鄰的重慶,重慶是中國西部惟一的直轄市,也是惟一擁有長江黃金水道、能江海聯運的西部城市,在中國具有承東啟西、左右傳遞的區位優勢。與成都相比,重慶的優勢主要有:
1.政策扶持力度大。三峽庫區和西部唯一直轄市的特殊地位,使重慶得到中央政府和經濟發達地區的有力支持。2009年1月26日,國務院頒發了《國務院關于推進重慶市統籌城鄉改革和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9]3號文件),當中明確提出,要把重慶建設成為長江上游的金融中心,國發〔2009〕3號文件是以國務院規范性文件向全國發布。換言之,《意見》將重慶改革發展提升到事關全國改革開放、區域協調發展、西部大開發和生態安全等國家戰略的重要層面,“建設長江上游地區金融中心”也是國家的戰略定位。2009年3月由人民銀行、銀監會聯合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信貸結構調整促進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指導意見》專門要求各金融機構全面做好重慶統籌城鄉改革試驗區等國家重點支持區域的金融服務,將重慶明確納入國家金融類戰略規劃。
在此大好機遇面前,重慶市委、市政府及金融辦也出臺了多部關于發展重慶金融業的文件,如市政府常務會審議通過了《重慶市促進金融業發展若干意見》、《關于促進重慶資本市場發展的意見》、《重慶市金融業發展激勵政策實施細則》,也制訂了《重慶第十一個五年規劃金融業發展重點專項規劃》等等,這些政策的出臺有利于吸引金融資源聚集重慶,有利于金融輻射西部,有利于重慶對外開放,對重慶推進長江上游地區金融中心的建設起了重要作用。
2.重慶金融機構級別高、相對聚集。重慶雖無中國人民銀行大區分行,但仍有直屬人行的分理處,單獨處理重慶本地業務。近幾年來,重慶建設長江上游地區金融中心的總體思路、總體規劃、戰略定位、路徑選擇、功能定位、金融核心區建設、時間排定、形成模式等日益清晰,建設力度也加大。2009年4月20日,總投資300億元重慶市江北嘴CBD首個商業地產項目金融街·重慶金融中心舉行開工奠基儀式,這個項目將啟動30萬平米的以金融為主的高檔寫字樓建設,打造未來長江上游金融中心的核心區域。解放碑CBD金融區打造也提速,重慶農村土地交易所、重慶聯合產權交易所、重慶非上市股份公司股權場外交易市場(OTC市場)、重慶農畜產品交易所等四大交易所2009年底將進駐解放碑洲際酒店,解放碑CBD金融核心區將建成長江上游的金融服務中心。金融機構的相對聚集為重慶的金融業發展帶來了很有利的影響,是重慶較大的一個競爭優勢。
3.重慶的經濟結構有利于金融中心的建成。重慶是我國著名的工業城市,工業企業數量龐大,產業鏈條完整,地方特色鮮明。在推進實施城鄉統籌后,重慶解決了原有經濟結構中不合理的地方,實現了經濟結構的優化合理。相對成都而言,重慶是西部城市中經濟總量最大的(人均產值成都要高些)。重慶市2008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 5096.66億元,同比增長14.3%,位居西部城市中首位,經濟增長率高出成都2.2個百分點,在對投資的吸引方面,重慶優于成都。
四、結論
通過以上深入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成都在建立區域性金融中心的過程中,既有自身經濟發展和金融業基礎等內部因素帶來的優劣和劣勢(SW),又有汶川地震、成渝經濟圈和來自于重慶的挑戰等機會與威脅(OT),建設金融中心正處在關鍵時期。下一步成都的金融中心建設總體思路應是:在城鄉統籌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框架下,將災后重建一并納入金融中心規劃,挖掘自身潛力,構建金融中心核心的競爭力,特別要注意與重慶錯位發展,突出自身特色。在具體策略上要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強金融中心的硬件和軟件建設,培育西部金融機構,積極引進外資金融機構,形成區域金融機構聚集金融街的格局,在搞好區域金融的宏觀調控下,建立機制健全、運作規范、管理先進的多元化金融體系和與國際金融市場接軌的多功能、開放性、輻射強、高效有序的金融市場。
[1] 成都統計信息網
[2]《成都統計年鑒》(2004-2007年),“成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04-2008)
[3] 2008年成都市受5.12大地震影響,本文選取對比數據以2007年為基準;拉薩市經濟水平在西南地區與其他城市沒有可比性,故省略。
[4] 《成都市金融業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2006年12月15日發布)成府發〔2006〕84號
[5]http://www.scol.com.cn/nsichuan/dwzw/20090710/200971063123.htm
[6] 成都市政務網,《關于推進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經濟區的協議》,2007年4月.
[7] 四川省發改委編制的《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四川建設意見》,2009年7月
點擊次數: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