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義烏)商成市場研究所是義烏市商興成市場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設的研究機構。研究所以“興旺專業市場,成就商業地產”為宗旨,專業致力于商品交易市場、專業批發市場的研究。擁有一批精通國內外市場狀況、經驗豐富的高素質專業人才,還邀請了商業地產界及學界知名的專家作為特約研究員或顧問。研究所發展目標是打造民營經濟研究院行業研究所品牌,并成為國內商業地產研究……
2005年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提出要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我國中部地區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六省,它們位于我國內陸腹地,發揮著承東啟西作用。湖北省武漢市“九省通衢”,由于其地理區位獨特,對于中部崛起意義重大。位于武漢市的漢正街此時的作用也就顯現出來,有媒體甚至將漢正街稱為武漢商業振興的“急先鋒”、“湖北最有價值的商業品牌”,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標志。天有不測風云,漢正街現在正面臨著衰落,因此有必要研究漢正街的現狀及其衰落的原因,并尋求漢正街進一步發展的方法。
一、小商品批發市場概況
小商品,一般指產品小,單價低,品種、規格、花色繁多,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工業消費品。小商品批發市場是進行小商品集散周轉的場所。目前,國內的主要小商品批發市場主要集中地有浙江義烏、重慶渝中、河北石家莊、湖北武漢、上海浦東等。其中形成一定規模、具有較高知名度的小商品市場具體有義烏中國小商品城、石家莊南三條小商品市場、武漢漢正街小商品市場、浦東寶豐居家商品交易市場、重慶朝天門批發市場等十余家。隨著我國經濟的騰飛,小商品批發市場在中國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據不完全統計,在十余家高知名度的批發市場中,2001年年銷售額超過100億元的就有5家小商品市場,向國家上繳稅額超過5億元。
由此可見,小商品批發市場是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經濟的發展有著重大的促進作用。但是,由于市場變化莫測,一部分小商品市場抓住了機會,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而其他一些市場則增長緩慢,甚至出現了衰落,漢正街小商品批發市場就是其中之一。
二、漢正街小商品市場介紹
(一)漢正街的輝煌時期
漢正街即古漢口之正街。地處長江和漢江交匯處,明末清初時成為中國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改革開放20多年來,漢正街從恢復市場時不足400米的街市,發展成2.56平方公里的商貿區,并向東延伸建立了東漢正街市場,向北拓展興建了順道街市場,向西發展建成西漢正街市場,形成了以漢正街市場為中心,東西北三個衛星市場緊密環繞的巨大市場群體。在中國商業史上,漢正街是一抹濃彩。“十里帆檣依市立,萬家燈火徹宵明”依舊敘說著明末清初的商業神話:水陸商埠“導財運貨,貿遷有無”,市場上“萬商云集,商品爭流”,人語鼎沸,游人如織,盡現漢正街作為全國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的繁華熱鬧景象。一批老字號如葉開泰、蘇恒泰、謙祥益等至今讓人回味
(二)漢正街的衰落現狀
2001年,中國加入WTO,由此對漢正街的經營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漢正街正面臨著國際市場的沖擊。2000年,漢正街遭受有史以來最大的重創,銷售排名從全國十大批發市場的“老大”退至“老八”。隨之,各種問題和矛盾層出不窮。空間布局不合理,業態混雜,現代化管理的缺失成為漢正街衰落的三大硬傷。于是漢正街的品牌價值一落千丈,信用度大為降低,無序的市場更為混亂,衰落與病態的存在讓漢正街雄風不在。不少專家認為:漢正街小商品市場購物環境差,在人們追求購買情感的時代,漢正街文化的流失必定會帶來不利的影響。客商喜愛漢正街的商品,但是對其環境狀況則存在著諸多抱怨。漢正街市場的經營戶、業主等對該地環境表現出極大地不滿,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漢正街小商品市場的競爭力。
隨著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消費觀念正在發生轉變,對中高檔品牌商品的需求越來越大。當然,對于“八成商戶來自農民,八成商品銷往農村”的漢正街來說,雖然它在溝通城鄉物資交流上有著巨大的貢獻,但是,在生活水平整體提高的大背景下,低檔商品的市場越來越小,如果不改變戰略方向,不進行及時的調整與轉變,那么漢正街的沒落就會成為進一步的事實,要想“翻盤”就更難了。目前,漢正街也適時推出了一些品牌,如漢派服裝中的“太和”、“佐爾美”、“紅人”等一批女裝品牌,并開始被人們接受和認可。但是,這些品牌還不夠成熟,從區域品牌向全國品牌過度障礙重重。品牌的年輕,為漢正街的重振增添了許多艱辛。
三、漢正街小商品市場衰落的原因
漢正街從第一的寶座中走了下來,與其自身因素及外部環境變化有著緊密的關系,本文認為這種現狀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一)總體狀況堪憂
漢正街小商品市場孕育在轉軌的經濟體制之中,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它的發展充滿激情與活力,但是缺乏經驗。從總體上來看,其大部分經營者文化程度較低,經營規模有限,產品多以低檔品為主,且主要銷往農村。漢正街的產品與當今社會的需要之中的偏差,使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步履維艱。
(二)市場定位著眼于農村
由于漢正街小商品市場與市場經濟同步,在滿足武漢當地及周邊城市需求的同時,緊緊盯住了廣闊的農村市場,并在最開始的時候,大力推動了漢正街的發展。這種“城市+農村”的市場戰略,促使漢正街突飛猛進。隨著經濟全面發展,城鄉差距逐漸增大,城市開始成為社會消費潮流的領導者。然而,漢正街小商品市場沒有抓住契機,去致力于品牌建設,反而在1997年正式提出“漢正街市場姓農”的倒退市場定位,致使漢正街失去了很大一部分高消費的客戶群體。
(三)經營模式簡單
漢正街小商品市場中有很多“扁擔客”,是對漢正街內搬運工的俗稱,他們自發地選擇聚集區域,尋找著活計,它的存在激活了整個市場。盡管如此,隨著經濟與社會的發展,他們對漢正街的持續、有序、健康的發展造成了一定阻礙。而漢正街輝煌基石的“前店后場”的傳統商業模式,成為了漢正街市場發展的絆腳石。更為嚴重的是,這種“前店后場”的傳統營銷模式受到了現代市場經濟的沖擊,與大型展銷會,電子商務等現代營銷方式嚴重脫節。可以說,正是這種“扁擔”以及“前店后場”的經營模式使漢正街小商品市場跟不上時代前進的腳步。
(四)產業支撐欠缺
漢正街市場以代銷廣東、浙江、江蘇等地產品為主,本土產品的占有率還不到5%,只能稱其為充當小商品中轉站的二級批發市場,造成這種現狀的主要原因就是漢正街沒有良好的制造業支撐。同制造業一樣,漢正街也沒有全力開展專業性的物流產業。商貿業與物流業的關系日益緊密,專業物流越發達,產品運輸效率越高,越有利于商貿業的發展,可是在漢正街“麻木”亂穿,“扁擔”橫行,這種低效率的做法很難取得競爭優勢。漢正街只能算是小商品交易集散地——產業集聚,而非產業集群。
(五)品牌建設不足
品牌是企業文化的內涵,關乎企業的生死存亡。強而有力的品牌支撐,是商家在市場競爭中制勝的法寶。針對漢正街的現實,雖然有幾千家服裝加工廠,但因規模小,以致沒有一個能夠叫得響的品牌。有些武漢的白領階層可能十多年都沒有在漢正街購物,因為在他們眼中,漢正街是“水貨”的代名詞,是假冒偽劣品的產地,在漢正街購物有失身份。
(六)商業布局混亂
素有“九省通衢”的武漢,擁有得天獨厚的交通條件,無疑給漢正街的發展創造了巨大的契機,但隨著全國整體交通條件的改善,漢正街在這方面的優勢被大大削弱。不僅如此,漢正街自身的基礎設施的建設反而被忽略了。基于此,漢正街小商品市場大鋪小鋪混雜,商品堆放雜亂,沒有明確的商業布局,給人更多的感覺是“大雜燴”。
(七)市場管理低效
漢正街市場在管理中經常出現的問題是有效率的部門無權管理,有權的部門則是瞎指揮,亂收費,造成了管理中協調性的困境。經營業主無證經營、占道經營等現象比較普遍。由于很多業主文化素質低,消防意識淡薄,在公共場所使用明火、抽煙等現象屢禁不止。同時,多數建筑交叉搭建、房屋結構差,耐火等級低。
由上可以看出,漢正街舊有的優勢正慢慢消失,而新的優勢還沒有培育起來,因此,其在武漢市經濟中的地位下降是不爭的事實,逐漸走向衰落也就不足為奇了。
四、漢正街小商品市場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稱為態勢分析法,它是由美國舊金山大學的管理學教授安德魯斯于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來的,用來準確地分析企業的現實情況,以確定企業本身的優勢(strength)、劣勢(weakness),以及面臨的機會(opportunity)和威脅(threat),從而將公司的戰略與公司內部資源、外部環境有機結合。利用這種方法,企業可以找出所面臨的有利以及不利的條件,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從而做出比較正確的決策和規劃。
(一)S(優勢)
1.深厚的商業文化底蘊
16世紀初,漢口鹽運、鹽行的興起,漢正街自西向東貫穿漢口鎮的主要通道,確立了“漢口之正街”的地位。500多年前,蘇商逆江上溯,川賈順水下流,行至漢口,泊船漢江,與當地交融通商,沿河成基,依河而市,形成街道,稱為“漢口正街”。明末清初,漢正街成為煙草、紙張、糧食、藥材集散地,因此,漢口也成為當時全國四大名鎮之一。歷經500余年,漢正街發展了“漢派”商業文化,呈現出“十里帆檣依布立,萬家燈火徹宵明”的繁華景象。
1979年,漢正街地區突破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開放了小商品市場,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個體民營經濟之路。1982年8月28日,《人民日報》發表的《漢正街小商品市場的經驗值得重視》社論,把漢正街肯定為中國改革開放的“試驗田”、“風向標”。漢正街由此被當時的國家領導人美譽為“天下第一街”,揚名全國。
2.顯著的地理區位優勢
武漢地處我國中部,承東啟西、引南接北,是商品南北運輸的必經之地。歷史上,商品異地運輸以水運為主。武漢素有“九省通衢”之稱,漢正街是大漢口的發源地,南臨漢水,東接長江,商貿地緣條件得天獨厚。近些年,武漢又建成了便捷的交通運輸網絡,為發展現代物流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條件。
3.完善的商業金融服務
漢正街擁有密集的銀行網點,為解決存款及信貸服務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因此能夠吸引資金需求旺盛以及資金流動較快的商戶,他們的到來給漢正街的發展帶來了機會。另外,漢正街的業主們對商業銀行辦理的存款業務、支付結算類業務很滿意。銀行硬件環境的完善為存款業務、支付結算類業務等基礎金融服務的滿足提供了重要保證。
4.牢固的農村市場地位
漢正街一直堅持面向農村市場,并形成了80%的農村銷售。全國各地的農村商販直接到漢正街購貨,或進城販運當地土特產時,從漢正街市場購進日用工業品銷往鄉村,他們在農村和城市之間發揮著重要的聯結作用,促進了城鄉之間的物資流通。
(二)W(劣勢)
1.硬件基礎薄弱
漢正街小商品市場的整體統籌規劃缺乏協調,危房率高,消防隱患十分突出,商居環境惡劣。造成的明顯感覺就是設施簡陋,攤位臃腫,從地面到天花板都是貨物。這種情況有損商店形象,進而會影響整個小商品市場的容貌,降低消費者的購買欲望,從而減少了他們的購買次數,使得銷量減少。
2.管理機制混亂
漢正街小商品市場面臨管理機制問題突出,管委會與合并后的街道辦事處是兩塊牌子,一套班子,管委會的管理主體地位明顯下降,其職能也明顯弱化。此外,城管、工商、公安等都在管,但都沒有真正管到位,對自己有利的搶著管,無利可圖的不愿管。
3.市場水貨泛濫
由于技術含量通常不高,使得小商品投資規模不大,行業門檻較低,大批商家紛紛同時進入。他們帶來的產品、服務等基本無差別,主要通過價格和成本獲取競爭優勢。市場上商品檔次千差萬別,來源更是魚目混雜,全國各地的產品一涌而至。各種產品皆可進入漢正街市場,假冒偽劣產品混雜其中,以劣充優,導致了漢正街市場上商品的“水貨”形象。
(三)O(機會)
1.中部崛起,西部大開發
溫家寶總理在2005年全國兩會上提出:“堅持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加快發展,形成東中西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武漢是中部崛起的龍頭,武漢的振興離不開商業,而漢正街是武漢商業的一張名片,這正是漢正街重獲新生的戰略機遇!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和中國加入 WTO ,漢正街再次成為投資開發的“熱土”。2001年以來,先后有上海萬科、浙江龍騰、武漢春江等開發商投資商投資漢正街,開發占地面積共計 270 多畝,建筑面積逾 45 萬米,投資近 20 億元。
2.政府支持,專家齊呼吁
國家商務部市場運行司副巡視員王斌表示,商務部將支持漢正街做大做強。王斌說,在參加論壇前他專程到漢正街走了一趟,發現漢正街經營環境和市場面貌都大大得到了改善,為打造中西部地區最大商貿旅游區及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小商品批發市場奠定了基礎。漢正街已進入商務部重點支持的100個流通市場、100個流通企業之列。
與此同時,眾多的專家學者都在為漢正街的復興出謀劃策,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曉亮:打“國際牌”,可重新當霸主;經濟學家、北京視野咨詢中心主任鐘朋榮:把商貿中心變成展貿中心;經濟學家、原《經濟日報》總編輯艾豐:發揮四大優勢再次騰飛;中國市場學會理事長、中國人民大學博導高鐵生:壯大民營經濟,發展旅游經濟;經濟學家、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郎咸平: 優勢被復制就沒有優勢;武漢大學商學院教授伍新木:招商的同時也要“招魂”; 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貿經系主任、教授洪濤:建立“漢正街經濟特區”。
3.產業集群,優勢大互動
湖北省內產業集群與專業批發市場互動,帶動了漢正街二級批發市場的發展。產業集群優勢初顯,呈現出規模較小,但發展勢頭強勁的良好傾向和特點。這些發展針對某些特定的市場,生產某一種類的產品,使之產業特色鮮明,并與專業市場互動,這些二級批發市場,給漢正街的小商品結構轉性和定位提供了良好的機遇。
4.國際浪潮,與世界同步
紐約第五大道一直想在中國找合作伙伴,中國經濟的迅速崛起引起了遠在西半球的這個商業巨人的注意。發源于1834年的紐約第五大道和擁有530年歷史的漢正街一樣,區位、交通、商脈、輻射力均極具優勢,現在都需要進一步提升。比如,第五大道要向產品中低端適度傾斜,并通過漢正街擴大在中國的市場;而漢正街也需要通過第五大道展示和塑造全球品牌。漢正街第一大道CEO張屹東體會頗深:“將漢正街搬到紐約去,對武漢和漢正街知名度拉升作用非常大。”
5.農村建設,市場大催生
國家的新農村政策已經深入民心,并且取得了較大的成果。放眼農村,已經開始呈現出部分的繁華之景。農業稅的免除,以及政府出資對農村加強硬件設施,都更大程度上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因此,人們生活水平整體提高,對于漢正街這個在農村市場占有較大比例的小商品批發市場,蘊涵著濃厚的機遇,因此漢正街牢牢的把握住這個機會進行發展,將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T(威脅)
1.國內外批發行業的進入
除廣州、義烏、紹興、威海等起步較早的小商品市場外,近幾年,東北、華北及中西部地區學習廣東、浙江辦市場的經驗,千方百計培育發展商品批發市場和專業市場,涌現了遼寧西柳、河北新華、山東臨沂等位居全國十強行列的市場。國外批發行業歷史悠久,管理經驗豐富,資本實力雄厚,并利用先進的網絡優勢等都威脅著漢正街的發展。
2.上下游產業自建網絡
在加入WTO和全球化趨勢下,國內競爭日益激烈,許多生產企業到海外尋找發展空間。電子商務時代,互連網使溝通更加方便,傳統的分銷商顯得多余,良好的銷售網絡提升了他們討價還價的能力,不少商業企業進入生產領域,實行多元化經營。
由于外資零售企業全面進入,本土零售企業只能通過進一步壓縮利潤空間來抵擋生存的壓力。超市把日常生活用品做到價格最低,留給傳統批發商的生存空間非常狹小。不僅如此,零售業還開始了向傳統批發業的滲透,進一步增加漢正街市場中批發的壓力。
3.房地產升值的巨大挑戰
近年來武漢市房地產開發呈現出了投資快速增長、房價飆升、市場需求旺盛的態勢。漢正街作為大漢口的中心區域,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大中型商業集團將逐漸淘汰個體經營戶;開發商與拆遷戶的矛盾給社會穩定帶來了負面影響;店面租金居高不下,促使經營成本上升,競爭優勢弱化。
五、漢正街小商品市場發展的對策建議
通過對漢正街的背景以及競爭狀況分析,我們發現漢正街呈現出“高知名度,低美譽度”的尷尬局面。
高知名度是指,作為全國重要的小商品批發市場,漢正街為世人所知,給廣大消費者和商家留下了極深的印象。低美譽度是由于漢正街沒有跟上時代的潮流,不注意品牌保護,缺乏規范的市場管理,造成今天的漢正街臟、亂、差、擁擠不堪,水貨大行其道、充斥其中。在人們的心目中,漢正街的商品成了水貨的代名詞。針對漢正街的進一步發展,設法提高其美譽度至關重要。本文將從文化、品牌與市場、物流與國際化等幾個方面來深入剖析漢正街發展的對策。
(一)實現漢文化的傳承
《辭海》對文化的解釋是:“廣義的文化是人類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文化是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文化具有民族性、多樣性、相對性、積淀性、延續性和整體性的特點。
漢正街的文化是其精神與靈魂,也是一種寶貴的財富,它能夠培育人們對漢正街認同感,建立相互依存的關系,激發他們共同為漢正街做貢獻。走進漢正街,會感覺像是回到了明清時代,在這條街上,可以看到很多的漢正街文化古跡。這是因為當今漢正街的管委會正在對其進行改造,按照清民建筑風格,聚集漢正街老字號店鋪、酒肆茶樓、工藝作坊等。正如郎咸平教授說的那樣,只有找準漢正街自己的精神與靈魂,才能支撐起自己的品牌,成為不可復制的第一街,而漢正街悠久的文化恰恰是其精神與靈魂。通過建立古式建筑,可以重塑漢正街的文化形象,對于吸引顧客有很大的幫助。同時漢正街形成本身就是一種商業文化,為了增加漢正街的發展速度,通過打造商貿旅游區進行文化的傳承,有著重大的意義。
(二)建設品牌,規范市場
作為“天下第一街”的漢正街給人留下了“水貨”的印象,與其現實狀況息息相關,漢正街商戶缺乏品牌意識,造成“漢派”品牌匱乏,漢正街正面臨著品牌的嚴峻挑戰。由于品牌建設至關重要,專家學者們更是積極呼吁,隨著中部崛起以及各個部門對于漢正街重視程度與日俱增,各種復興重振的行動已經積極進行。首先對于什么是品牌,我們要有一個清楚的認識。美國市場營銷協會給品牌下的定義:品牌是一個“名稱、專有名詞、標志、標記、設計”,或者是將上述綜合,用于識別一個銷售商群體的商品和服務,并使之同其競爭的商品與服務區分開來。由此定義可以看出,品牌的重要作用就是進行區分。漢下街的現狀是多家雜牌廠商充斥其中,卻沒有一家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品牌廠商,為了重新樹立漢正街在消費者心中的形象,品牌建設刻不容緩,漢正街市場必須結合自身的特點走品牌之路。第一,加大力度培養商戶品牌意識:很多商戶著眼當前利益,不考慮產品質量,損害了漢正街的聲譽,因此要想發展品牌就一定要改變他們對品牌的認識;第二,全面提升品牌形象:漢正街市場與中國市場學會、武漢市經協辦共同舉辦“漢博會”,這一盛會大大提升了漢正街的品牌形象,在漢下街發展的道路上可以繼續舉辦類似的盛會;第三,發展“漢派”品牌:漢派服裝在杭州等地的批發市場設立了專區,而在武漢反而不能順利進入市場,這是非常奇怪的一種現象,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當場人對“漢派”品牌的不認可。為了增加認可度,可以通過開展各種各樣的品牌展等活動,改善“漢派”品牌的形象。
在改革開放初期,漢正街作為“天下第一街”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但是,人們為了個人私利,拋棄了“誠實經營”的良好風氣,大量造假,以低質低價獲取暴利。由于信息不對稱,加之商品同質性,人們缺乏有效判斷,于是選擇了價格較低的水貨。正規商品的市場空間被劣等品所擠占逐漸退出市場,即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最終形成了漢正街的“檸檬市場”。健康的市場秩序能夠推動整個商業的有序發展,為了建設和維護漢正街良好的市場秩序,針對漢正街市場管理的實際情況,有必要采取以下舉措:第一,重組部門,各司其職;第二,嚴厲打擊假冒偽劣;第三,整頓市場風貌,杜絕消防隱患等。在保護商家的同時,要十分注重消費者的切身利益。
(三)發展現代物流,走國際化道路
現代物流是當代商業的發展的重要支點,有力的促進和支撐著商業的發展,實現商業和物流的良性互動。漢正街的物流配套基礎設施薄弱,物流企業審批門檻過低,缺乏管理。為了力求把漢正街打造成一個現代化的物流批發市場,可以通過整合物流公司,提高進入門檻,并成立相關部門進行管理等方法來實現,如成立物流協會等。
經濟國際化,實質上就是順應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與國際接軌的市場化進程。漢正街市場在經歷了衰敗之后,一直在尋求自身的發展之路,國際化則是正確的選擇,同時可以促進漢正街形象的改變。漢正街的衰落,其中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國內小商品市場的迅速崛起,由此所帶來的激烈的競爭。在國內市場營利日益縮水的今天,漢正街要想抑制衰敗,實現增長,國際化的趨勢勢不可擋。通過國際化擴大全球影響力,借助國際化提高核心競爭力,打造更強的市場。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漢正街選擇國際化是必然。因為漢正街發展與武漢的振興息息相關,與中部的崛起緊密相連。
六、結語
回頭看武漢的商業發源地,經過500多年歷史沉淀的漢正街,承載著許多武漢人的商業夢想,歷經時代變遷,市場風云迭起,一路上固若金湯,卻又風雨飄搖。有過“天下第一街”的繁榮美譽,也遭到了“水貨市場”的惡名攻擊,卻絲毫阻止不了漢正街前進的步伐。歷史老人總是馬不停蹄地向前趕路,近幾年的漢正街更是換上新衣裳向世人昭示最亮麗的自我,煥發出無限的生機和活力。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政府的支持,公眾的關心,自身的覺醒,漢正街插上翅膀再度騰飛,我們堅信,在不久的將來,漢正街必將以另一新姿態重現在人們眼前。
參考文獻:
[1]波特.競爭戰略[M].陳小悅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
[2]陳云崗.品牌規劃[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3]顧強.中國產業集群[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
[4]胡曉芳.漢正街系列研究之全新街[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6.
[5]李杰,余明陽,王琦.品牌競爭力綜述[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07(41),36-43.
[6]李晶.專業市場及產業集群發展——對漢正街都市工業區發展的思考[D].武漢:武漢大學,2004.
[7]劉林青,王春芬.漢正街競爭力減弱的系統思考[J].商業時代,2004(21),57-58.
[8]許繼琴.產業集群與區域創新系統[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9]邵志健.產業集群競爭力的分析與評價[D].西安:西安理工大學,2007.
[10]譚學英.漢正街服裝市場必須走品牌發展之路[J].商業現代化,2006(6):471.
[11]王超,郭永奇.試論漢正街服裝市場產業集群化的必要性[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07(4),58-59.
[12]熊國漢,劉江濤.漢正街復興之夢[J].學習與實踐,2005(8),9-11.
[13]婁向鵬.大整合,成就大營銷[N].www.emkt.com.cn.
[14]中國營銷管理網[N].http://www.chinayx.org/three/www/index.asp.
[15]漢正街商情網[N].http://www.ihzj.com.
點擊次數:1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