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義烏)商成市場研究所是義烏市商興成市場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設的研究機構。研究所以“興旺專業市場,成就商業地產”為宗旨,專業致力于商品交易市場、專業批發市場的研究。擁有一批精通國內外市場狀況、經驗豐富的高素質專業人才,還邀請了商業地產界及學界知名的專家作為特約研究員或顧問。研究所發展目標是打造民營經濟研究院行業研究所品牌,并成為國內商業地產研究……
6月21日,成都市金牛區政府發布消息稱,力爭在今年10月底完成荷花池市場關閉工作,市場內商家將調遷至成都國際商貿城。搬遷,對于荷花池市場來說,已是常態。作為荷花池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荷花池中藥材市場曾歷經4次搬遷,而它踏下的每一個大腳印,都印刻著這座城市發展軌跡。
6月22日下午3時,記者驅車從成都二環路青龍飯店出發,穿過人潮涌動的荷花池,再跨過火車北站西側的立交橋,來到五塊石綜合批發市場;然后向西北,到新都區大豐鎮上的“西南藥都”;最后,沿北新干線,來到位于繞城高速之外的成都國際商貿城,整個行程30公里,歷時不到3小時,而這條線路,就是荷花池中藥材市場30年的遷徙路線圖。
第一個大腳印
青龍飯店
二環路兩邊是一幢幢嶄新的大樓,記者睜大眼睛在林立的高樓中急切地搜尋,終于,“青龍飯店”四個紅色的霓虹燈大字出現在眼前。而與周圍的高樓相比,這幢10多層高的大樓的確太矮小了。
“對頭,就是在這里。”謝思康一口咬定。30多年前,就是在這幢樓下的一片空地里,他開始了商販之旅。
現年58歲的謝思康,原本是簡陽市賈家鎮竹林村的一個普通農民。在他的記憶中,自己26歲之前,基本就沒吃過飽飯。為了掙點錢補貼家用,謝思康夫婦開始搓繩子偷偷拿到場鎮上去賣。
擺地攤時,謝思康偶然得到一個信息:成都的繩子能賣更高的價錢。1979年夏天,27歲的謝思康背著一背簍繩子,和幾個小攤販一起,偷偷踏上了去成都的道路。沒有車,近50公里路全靠一雙腳,走了幾個小時后,謝思康被帶到了成都市火車北站附近(現青龍飯店周圍),“那里有三個被爛磚頭圍起來的池塘,夏天,也能開出幾朵荷花出來。”謝思康在那里擺起了地攤,一天下來,確實比在老家多賺了一些錢。
就在他開始頻繁跑成都期間,中國改革開放的大幕開啟,謝思康可以更加光明正大地外出做生意了。
他和妻子幾乎天天奔走在賈家和成都之間,為了到荷花池占個好位置,往往早上4點過就要起床。到了市場,來不及歇口氣,先要搬幾塊石頭,或者是用繩子圍一圈,把攤子擺起。當時由于沒有固定市場,上百家攤販全是露天做生意,一遇下雨,攤販們立即手忙腳亂起來。
對于傳說中繁華的成都城區,謝思康夫婦卻少有機會去。一是因為忙,二是因為遠。當時成都城區范圍很小,從青龍飯店到鹽市口,要上北門大橋、過府南河、穿鑼鍋巷,這才叫進城了。“印象中,鑼鍋巷、草市街一帶,全是低矮的瓦房,和自己老家的房子差不多”。
第二個大腳印
荷花池綜合市場
6月22日下午3時,荷花池內人頭攢動,靠近青龍飯店的一條街上,上百家商店,還有數不清的顧客,以及一路吆喝著的推著運貨車的挑夫,將這里變得非常擁堵。不到100米的小街,記者整整擠了15分鐘才走完。
“很多年就是這個樣子了。”面對記者的“苦瓜臉”,謝思康卻堅定地認為,這是生意好的表現。
就是在這個擁擠的市場里,謝思康曾做出了人生中的重要決定:轉行賣中藥材。
1983年秋天,謝思康懷揣幾年賣繩和養豬攢下的5000多元錢,和幾個同鄉一起,踏上了開往河北安國中藥材市場的火車。經過幾天幾夜的輾轉,他運回來了100多斤東北平貝。雖說路上吃了不少苦頭,但這一趟他就賺了好幾百元,“比賣繩子一個月還賺得多”。
就在他轉行一年后,成都市決定把荷花池建設為成都第一個專業化的消費品批發零售市場。1986年,建筑面積5萬多平方米的荷花池市場一期建成開市。“但這個市場中,并沒有專業的藥材區。”謝思康還是提著一個麻袋搬進了這個市場。市場很簡陋,連貨架都沒有,商販們就直接將麻袋放在地上交易,而市場管理人員也按照麻袋數量來收費,一麻袋收一元錢,但畢竟可以不再承受風吹雨打了。
1987年一天,謝思康突然發現自己存折上的數字超過了5位,這讓他大吃一驚,從一個飯都吃不飽的農民,發展成了一個萬元戶,這是他從來沒有想到過的。
3年后,專業的中藥材市場在荷花池建成:塑料棚下,水泥臺一溜排開。每個商販有兩個平方米的攤位,一個月的租金300多元。整個市場內,有1500個正式攤位,加上其它沒有固定攤位的游商,總共有2000多個。
1992年,成都市二環路通車,一下子將荷花池攬進城市的懷抱,而此時的荷花池已經不再是一個軀體嬌小的嬰兒了:10多年間,商戶已經從幾十戶增長到幾千戶,讓狹小的荷花池一下子就變得擁擠不堪。“高峰時間連人都擠不出去。”謝思康記得,當時是人車混合,亂成一團。
第三個大腳印
五塊石中藥材市場
經過成都市火車北站西的跨線橋,不到10分鐘,就來到了位于蓉新大道上的五塊石綜合批發市場。茶葉市場依然還在,但是要找到曾經的中藥材市場卻不那么容易。通過多次詢問,一位老人指著一片被墻圍起來的荒地說,“這就是。”呈現在記者面前的,是一大片剛剛平整過的土地,“再過幾個月,這里就又是一片樓房了。”
上世紀九十年代后期,荷花池市場的商戶數量日趨飽和。這期間,荷花池一帶發生大火,數十家商鋪毀于一旦。就是在這種情況下,1996年,中藥材市場再次搬家,從荷花池搬遷到五塊石,很快成為全國17大中藥材批發市場之一。
在五塊石市場,謝思康的鋪面從之前的2平方米增長到了5平方米,月租金也由之前的300多元變成了1100多元,與之前相比,條件也好了很多。
就在這一年,從一所中醫職業技術學校畢業的兒子謝青富回到了父親身邊,開始和父親一起做藥材生意。新人帶來新氣象,謝思康花了20多萬元,在火車北站買下了一套80多平方米的房子,從而結束了長達10多年的租房歷史,從此安居樂業。
2002年,全長90余公里的成都市三環路通車了,五塊石中藥材市場又一次被城市擁抱。
城市迅速長大。不僅是面積飛速增長,而且隨著舊城改造進程的加快,春熙路改造完工、紅牌樓汽配市場搬遷、東郊企業全部騰籠換鳥,這些區域所在的城市面貌發生了根本轉變。相比之下,曾經無比繁華的荷花池卻日漸擁擠、破舊,這不僅與整個城市的日新月異顯得格格不入,甚至從某種程度上成了制約整個城市品質提升的“后腿”。
在這樣的背景下,2007年,五塊石中藥材市場搬遷到沙河源古柏社區的“西南藥都”,而謝思康父子一開始就被告知“這是一個過渡”。
第四個大腳印
成都國際商貿城
“上周剛成交了一單。”6月22日下午5時,當記者來到繞城高速之外的成都國際商貿城荷花池藥材專業市場一樓的“華夏國藥堂”時,36歲的謝青富正在一臺筆記本電腦前面忙碌著。對方通過網絡了解他的藥材,經過QQ視頻驗了貨,隨即在網上下訂單,成交金額超過10萬元。
在“西南藥都”過渡兩年后,藥材市場再次搬遷到繞城高速外的成都國際商貿城。下一步,包括荷花池日用百貨市場群、城隍廟電子電器市場、西門生資市場等將陸續搬遷到這里。
搬遷前,謝青富就到國際商貿城考察了幾次,最終他和妹妹謝青蘭一起,一口氣在那里買下了3個鋪子,兄妹一人一個,剩余的一個出租。
整個中藥材專業市場內,規劃井然有序,店鋪陳設現代,看上去和超市一樣。市場內有專業的通風采光設計,自動關合玻璃頂棚,是國內最大“會呼吸”的中藥材市場。“再也不擔心藥材會發霉了。”30年來,藥材受潮變質的問題一直困擾著藥材商們,每年都有人會因為藥材受潮而損失,尤其在初期的地攤和大棚時代。
“如今進入網絡時代,一個重要的特征是快。”謝青富說,他幾乎天天泡在網絡上,除了關注藥材市場的變化,還得天天關注時政、社會新聞,“稍有風吹草動,就要立即行動”。
如今,商貿城內的1800多家中藥材經銷商,幾乎每一家都擁有電子商務平臺,而在他們中間,謝青富是名副其實的先驅者。早在2001年,謝青富就開通了“中藥通”電子商務平臺;2004年,他又在淘寶網上開通了屬于自己的中藥鋪;2006年,他又在阿里巴巴網站上開通了自己的店鋪。
“目前,平均每個月都能通過商貿城的電子交易平臺成交一兩單,交易額在10萬元到20萬元之間,占整個交易量的20%左右。”謝青富相信,這只是個開端,隨著時間的推進,網絡交易量會越來越大。
點擊次數: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