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義烏)商成市場研究所是義烏市商興成市場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設的研究機構。研究所以“興旺專業市場,成就商業地產”為宗旨,專業致力于商品交易市場、專業批發市場的研究。擁有一批精通國內外市場狀況、經驗豐富的高素質專業人才,還邀請了商業地產界及學界知名的專家作為特約研究員或顧問。研究所發展目標是打造民營經濟研究院行業研究所品牌,并成為國內商業地產研究……
第一個十年:國有企業一統天下
1987年以前的常德商業,既是一個經濟學概念,也是一個行政概念,被簡稱為“商業”的商業局,是市政府組成部門,下屬單位若干,控制著大部分生活物質的流通,擁有比較大的權限。除商業局外,還有供銷社、物資局等一大批國有單位參與商品流通的經營和管理。這個龐大的組織體系無論是政策上還是操作上都實現了對生活物資的壟斷經營。大街上開門營業的店鋪基本上是國有商業企業。市城區大一點的商業店鋪,有武陵百貨大樓、常德百貨大樓、北站商場等等。延伸到鄉村的,則以供銷部門的分支機構為多,差不多每個鄉鎮都有。大一點的村(當時叫大隊)也有供銷分社。
因為商品流通的被壟斷,加之商品本身極為匱乏,這個年代的前半段,很多物資需要憑票供應。記得有一位親戚,是村干部,為了買一部“鳳凰牌”自行車,前前后后花了一年多時間,找了若干關系才如愿搞到計劃票。當他騎著嶄新的“鳳凰96”榮歸故里時,據說一村轟動。糧食等特殊商品更是計劃分配,我讀書寄宿,每次要帶足票證、先是糧票、后是貼在戶口上的計劃票。
對這一時期的物價,總的印象是價錢不高,但是也不容易買得起。大西門渡口曾經有一家賣米粉的館子,生意非常好,價錢開始是8分錢一碗。1984年,我進初中,當時的光頭粉漲到一角五分一碗,已經不敢經常吃了。
在國有商業企業的壟斷中,私人的經商行為是受到嚴格限制的。法律上,有一條“投機倒把”罪,專門用來打擊違規經營,是私營業主的“緊箍咒”。雖然如此,還是有人不時鋌而走險。在常德市大街小巷,有人販賣手表,有人販賣膠鞋,一群浙江人則經營“雞毛撣子換糖”。在不斷打擊下,這些游商小販東躲西藏,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有一部分,最后落腳到管理較為松懈的南站船碼頭,在坡上擺起了地攤。廉價實惠的小商品,加上渡口的人氣,河坡地攤一下子就火爆成市,到1987年時,經營戶發展到了近200家。這一地帶,也成為了常德私營經濟的發祥地。
第二個十年:集貿市場強勢崛起
進入第二個十年后,改革開放的春風由南漸北,商業經濟形態和人們的思想觀念開始發生巨大的變化。原有的國有商業企業步履蹣跚,個體經營戶不再低人一等。
常德縣(今:鼎城區)適時把握歷史機遇。1986年,常德縣委、縣政府投資40萬元,征地9.27畝,修建了一個占地5000平方米、建筑面積3000平方米的簡易工棚,將河坡市場的經營戶進行整體搬遷。由于市場正好位于剛剛通車的沅水大橋南橋頭,因而命名為“橋南市場”。這個市場起初設了固定攤位500多個,1987年4月1日建成開業時,被搶購一空。市場的集散功能開始迅速膨脹,吸引了浙江、湖北、廣東等10多個省市的客商前來經營。商品輻射從湘西北擴展到了湘、鄂、黔的20多個縣市。開業當年,市場成交額達到5000萬元。
商業經濟自此進入集貿市場時代。到1991年,橋南市場3000平方米的地方容納著2000多個商戶,市場成交額達2億多元,利稅近200萬元。嘗到甜頭后,鼎城區乘勢而上,1992年,再投資4000萬元新建占地近百畝的新市場,半年完工。新市場攤位、門面約5000個。由于市場的飛速發展,經營家電、輕紡、副食、建材等專業經營戶,相繼集中單獨成市,形成了龐大的市場群落。市場年成交額成幾何數字增長,到20世紀末,達到數十億元。
集貿市場的崛起,對原有國營商業企業形成了致命的沖擊。在經營更靈活,價格更低廉,服務更優質的集貿市場面前,國營商業企業無以抵抗,相繼改制或倒閉。當時有一句話,叫做活了一個橋南市場,倒了一片國營商業企業。其實,客觀地說,并非橋南市場擠垮國營商業企業,是國營商業企業在新的經濟環境下,不再有容身之地,橋南市場不過是在即將垮塌的朽木上加了一根稻草而已。
第三個十年:商業資本混戰江湖
集貿市場的成功,對資本的流向產生了極大的導向作用。在部分人心目中,建市場成了抓經濟的代名詞。一時間,市場建設掀起建市場的高潮。常德市每個縣,甚至部分鄉鎮都投入巨資建設市場。受經濟規律的作用,這些市場很多都成了空殼,不少投資人損失慘重。
實際上,進入第三個十年后,已經不是集貿市場的春天。集貿市場對物資的集散意義主要建立在交通的不便、物資的匱乏、信息的閉塞等基礎之上。當這些條件改善后,集貿市場不可避免走向邊緣化。即便是集貿市場的龍頭橋南市場,也由于輻射范圍的萎縮,經營戶的利潤被最大限度的攤薄。利潤攤薄的結果是商業資本被迫轉移。從21世紀開始,橋南市場大一些的商家大部分流向外地,僅到各地開超市的就有不下500戶。
在第三個十年,常德市城區逐步形成了三大商業圈。除仍在勉力經營的橋南市場外,2000年相繼開業的火車站大市場和商業步行街相繼成形;疖囌敬笫袌鲆儡囌径,規模龐大,專業清晰,商居一體,算是橋南市場的“升級版”,但走的是先建場、再成市的老路,經營自然不盡人意。步行街走的是高端零售路線,有相對成熟的消費群體,但由于成本過高,對商家的持續經營能力是極大的考驗,很多行業均處于成本投入高、經營利潤低的狀態。橋南市場和火車站市場同時人氣低迷,步行街門面則頻繁裝修、頻繁換品牌,即可佐證。康志群
點擊次數: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