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義烏)商成市場研究所是義烏市商興成市場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設的研究機構。研究所以“興旺專業市場,成就商業地產”為宗旨,專業致力于商品交易市場、專業批發市場的研究。擁有一批精通國內外市場狀況、經驗豐富的高素質專業人才,還邀請了商業地產界及學界知名的專家作為特約研究員或顧問。研究所發展目標是打造民營經濟研究院行業研究所品牌,并成為國內商業地產研究……
在義烏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場里,成千上萬個店主以最低的價格,出售著“你能想到”和“你想不到”的各種東西。幾十家以上生產商生產的同類產品依次排開,買家可以近距離的,貨比幾十家甚至幾百家。來自世界各個角落的買主,不僅在為小商店采購,而且也為家樂福、沃爾瑪等大型零售商尋找商品,聯合國難民署也在這里設立采購點。
“如果你在每個攤位前停留三分鐘,那么你走完所有的商鋪,需要一年。”義烏人幾乎都會自豪地講這句話。這里有超過5.8萬個攤位,經營著42萬多種商品,一般認為世界上輕工業品約有50萬種,而在義烏小商品市場內流通的種類就占了80%以上。一本由日本大學教授撰寫的書籍——《義烏,百元店的故鄉》介紹,近兩年日本百元店達到了15萬家之多,店里所有出售商品的價格都統一為100日元(約7元人民幣),而“幾乎所有的物品都來自中國義烏”。
義烏人在稱許之下感到的是警策。首先因為支撐經濟持續發展的要素資源嚴重告急,一是建設用地匱乏,市域可建設用地僅為317平方公里,土地資源極為有限;二是水資源緊缺,據初步估算,到2020年將缺水8000萬噸以上;三是電力緊張。這個前提下,發生一些資金外流、企業外遷是不可避免的。更大的問題是,由于生產單位小,研發投入上不去,產品升級就成問題。
另一種挑戰則來自“無形”市場。義烏小商品城一直是眾多B2B巨頭爭奪的對象。阿里巴巴早在2003年開始進駐義烏,并不斷加大在義烏的市場開發力度。以搜索起家的谷歌,也在義烏擺開了架勢,欲在龐大的資源中分一杯羹。
“流通市場本身含有極大的優勢流動性。歷史上繁華的米市、票號,都曾在一夜之間衰落。只有危機感,而且是含有提前量的危機感,才能使義烏生存!”當地人士分析,義烏面臨的情況是前面的標兵跑得快,后面的追兵又很近。相對于有區位或資源優勢的城市,義烏只能依賴創業創新。
物流與市場互促共進
義烏物流與小商品市場相伴相生、共同發展,共同推動了義烏經濟社會持續繁榮。隨著市場的日益繁榮,義烏物流業快速發展,對提升經濟整體素質和區域競爭力發揮了巨大作用。目前,義烏物流網絡遍布國內300多個大中城市,實現了國內重要城市全覆蓋,貨物可以直達全國90%以上地級市,基本構建了以小商品市場為集散中心的巨大物流網絡。
依托市場巨大貨源,義烏形成了“價格洼地”。義烏市場被聯合國、世界銀行等權威組織譽為全球最大的日用消費品批發市場,匯集了國內外16個大類、4202個種類的170多萬種單品。巨大的流通貨源,保證了物流企業運力的充分利用,有效降低流通商品的單位運輸成本。目前,義烏物流成本占商品總成本的12%,遠低于全國17%的平均水平,形成了明顯的“價格洼地”。
在完善物流基礎設施方面,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建設,義烏已初步形成了運輸方式完備、內外交通銜接的綜合交通網絡體系,公路、鐵路、航空齊頭并進的立體交通優勢基本形成。
“十二五”以及今后一個時期,義烏面臨著改革、發展、穩定的各項重大任務。包括深化“兩項改革”,即國際貿易綜合改革和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打造“兩大平臺”,即市場平臺和物流平臺;著力建設“兩大市場”,即生活性和生產性兩大消費市場;鞏固提升“兩大優勢”,即義烏有形市場的先發優勢和無形市場的競爭性優勢,等等。一方面,完成這些重大任務需要物流業的支撐,另一方面,這些重大任務又為義烏加快物流業發展提供了新機遇、提出了新要求。
建設省級商貿服務業集聚區和義西生產資料市場等大平臺,為義烏物流專業化、高端化發展提供了新機遇。目前,義烏商貿服務業集聚區是浙江省14個省級產業集聚區之一,初步規劃21.9平方公里。同時,為加快推進商貿服務業集聚區建設,義烏將集中力量培育義西生產資料市場。
打造“義烏港”,加快建設全國物流節點城市
“力爭到2015年,把‘義烏港’建設成為具有域名和口岸功能的目的港、始發港,使義烏成為輻射國際國內、集散小商品和生產資料的全國重要物流節點城市。”市委書記黃志平提出了構建“五大體系”的設想。
以基礎設施大投入為重點,建設滿足“義烏港”高效吞吐貨物的集疏運體系。目前,義烏市計劃投資190億元,用地1.8萬畝,建成“兩園四專業兩站點一備用”的物流場站總體布局,建設綜合交通樞紐。
同時,以完善“大通關”功能為重點,建設具備國際口岸功能的港口服務體系。積極爭取義烏航空口岸開放納入國家“十二五”規劃,并實現正式開放。爭取開通義烏至香港直通航班,開通義烏至迪拜、首爾等客運和貨運航線,努力完善港務功能。積極開展與寧波港集團、海運企業合作,加快CY義烏建設。積極爭取海關、國檢部門支持,實現跨關區和跨檢區的“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
以項目化引才為特色,建設滿足物流業發展需要的人才支撐體系。以項目引才育才,積極與浙江大學等科研院所開展合作,搭建物流產業產學研平臺;創新人才培養開發機制。以培養物流人才為重要內容,全面實施“133創新人才工程”,培養一批物流領域高級專家和年輕優秀人才。(來源:臺州日報)
點擊次數:1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