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義烏)商成市場研究所是義烏市商興成市場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設的研究機構。研究所以“興旺專業市場,成就商業地產”為宗旨,專業致力于商品交易市場、專業批發市場的研究。擁有一批精通國內外市場狀況、經驗豐富的高素質專業人才,還邀請了商業地產界及學界知名的專家作為特約研究員或顧問。研究所發展目標是打造民營經濟研究院行業研究所品牌,并成為國內商業地產研究……
與義烏小商品一樣,黃金加工和珠寶行業的發展也真實見證了義烏改革開放20多年來發生的巨變。“財富工作室”記者走訪了前后三代黃金珠寶商人,聽他們講述自己的財富故事。
在商城義烏,工人西路和城中中路多年來一直是繁華之地,林林總總的黃金珠寶店將沿街打扮得珠光寶氣。20年前,來自全國各地的客商將大把大把的鈔票扔在這里,帶走了他們想要的黃金首飾。如今,隨著全國黃金交易市場的放開,這些遠道而來的客人逐漸少去。但隨著時尚浪潮一波又一波地到來,義烏黃金珠寶行業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日漸齊全、高檔甚至天價的珠寶首飾出現在這些或新或老的店鋪里,再走入尋常百姓家。
第一代:
躲躲閃閃的日子
故事:
躲到鄉下去打金
年近八十歲的石光元老人是義烏最早的打金匠之一,如今仍耳聰目明的他十幾年前就離開了這個行業,但提起當年的打金歲月,仍感慨萬千。
上世紀80年代初,義烏的市場經濟已經開始起步。但相對于發展勢頭迅猛的小商品貿易,黃金飾品加工業仍是一片寒冬。由于國家政策不允許,有著一手打金絕技的石光元從來不敢光明正大地施展手藝。為了能繼續做自己的打金手藝,石光元想到了義烏后宅一家遠房親戚。
在后宅黃宅村,遠房親戚幫石光元找了一間四面封閉的小房子。石光元就躲在小黑屋里偷偷加工黃金首飾,一日三餐都由親戚送來。
“因為打金時會發出叮叮當當的響聲,怕被人發現,只能在白天打,晚上做拋光等動靜不是太大的工藝。”石光元說,當時做打金手藝的人還不是很多,因此加工費還算可以,打一付耳環或一只手鐲能掙3元錢,這在當時也算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在黃宅村做了幾個月后,政策開始松動。石光元離開了后宅回到城里,但仍過著躲躲閃閃的日子。一直到1985年前后,義烏市工商局將所有從事黃金加工的工匠集中到城中中路,石光元才有了自己的店鋪。但幾年后,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進入這一行業,石光元盤掉了店鋪,做別的生意去了。
第二代:艱苦創業的日子
故事一:送飯“偷藝”學打金
如果說石光元是第一代打金匠的典型代表,那么今年50多歲的黃金吐、曹淑仙夫婦當屬第二代。黃金吐夫婦就是石光元當年到后宅鄉下投奔的遠房親戚。看到石光元躲躲藏藏地打金,忠厚老實的黃金吐在替他擔驚受怕的同時,也本能地意識到,打金可能是個賺錢的行當。
于是,黃金吐向石光元提出學藝的請求,但遭婉拒,這更激起了黃金吐的好奇心。于是,黃金吐借每天給石光元送飯的時機,偷偷觀察打金的工序和技巧。
“那時候打金的手藝十分原始,連熔金用的噴槍都是用嘴吹的。”黃金吐說,嘴吹噴槍熔金看似簡單,其實是打金中最難掌握的技術。因為要保持熔金的火焰持久不斷,
就必須學會均勻用氣,而這一點,作為偷學者的黃金吐起初是怎么也做不到的。
辦法總比困難多,正當黃金吐為難解熔金難題犯愁時,妻子曹淑仙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們找來了一個廢舊汽車輪胎,將噴槍的一端連接在上面。一邊朝輪胎內不斷充氣,一邊利用氣壓讓噴槍持續穩定地工作。這招土辦法不僅省力,熔金的效率也比用嘴吹高多了。
再后來,聰明的黃金吐夫婦又找到了汽油噴槍和腳踩風(一種用腳踩的小型鼓風機)等更先進的熔金工具,加工黃金首飾的速度也大大提高。一條做工精細的黃金項鏈,通常兩三個小時就能完成。而一條項鏈當時的加工費為5元錢,這對長期務農的黃金吐夫婦來說,已經算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故事二:凳子當床白天點燈
隨著師傅石光元的離去,黃金吐夫婦也決定到義烏城里尋求發展機會。1986年,黃金吐夫婦帶著兩條板凳,背著一個裝著打金工具的小木箱來到了義烏城區。從鄉下到城里,作為新入行的打金匠日子并不好過。“最長的時間是連著7天沒有攬到一件打金的活,我和丈夫每天就吃從鄉下帶來的紅薯充饑。”說起當年的艱難歲月,曹淑仙仍難掩心中的激動。曹淑仙說,為了能攬到生意,她每天都在義烏幾個市場上轉。后來,在一個親戚介紹下,終于接下了一單業務。
接到業務后,黃金吐夫婦在義烏城區朝陽門附近找了一間小房子做加工場所。由于當時政策還沒有放開,黃金加工只能偷偷摸摸進行,黃金吐將租來的小房子門窗全遮擋起來,大白天也要點著煤油燈干活。
到了晚上,夫妻倆忙完一天的工作后,就將帶來的兩張凳子并在一起當床。“因為租來的房子實在太小,根本放不下一張床。白天我們干活的時候,還得把兩張凳子豎著疊上去。”曹淑仙說,這樣的日子他們整整過了5年。
故事三:長辮子成“無字招牌”
1989年,黃金吐夫婦和義烏許多黃金加工經營戶迎來了事業的轉機。這一年,義烏市工商局靈活運用國家允許私人黃金加工的政策,將全市22家黃金加工經營戶集中到城中中路39號。黃金吐夫婦也開起了金盛黃金加工店。
有了自己的店鋪,黃金吐夫婦的經商才能開始得以發揮。黃金吐負責加工,曹淑仙負責攬活和送貨。隨著和客戶接觸增多,曹淑仙以其特有的熱情和誠信贏得了普遍信任。從1986年開始打金起,曹淑仙就一直留著長辮子。后來,她的長辮子居然成了“無字招牌”,客戶到店里委托黃金首飾加工,都要找到“長辮子”才放心。
“義烏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市場繁榮,與政府各部門靈活運用政策是分不開的,我們黃金加工行業也是如此。”曹淑仙說,在政府部門的政策扶持下,義烏的黃金加工業有了很大發展,甚至開始有了少量的私下黃金首飾交易。萬商云集的義烏人流、信息流相當豐富,來自全國各地的商人自然不會忽視義烏黃金加工一條街的存在。由于義烏黃金首飾的價格比其他渠道便宜許多,來自天津、沈陽、哈爾濱等地的客商也慕名前來尋找“長辮子”。這些老客戶與曹淑仙夫婦的生意,一直持續到2000年全國黃金交易市場完全放開。
故事四:
年老店的堅守
回顧進入黃金珠寶業20多年來經歷的風風雨雨,不善言談的黃金吐夫婦說得最多的就是對老客戶的感激。
現在,黃金吐夫婦在義烏市區開出了四家黃金珠寶店,其中三家交給兒子、兒媳打理,城中中路上開了15年的老店仍由自己照看。曹淑仙告訴記者,他們夫妻能做到今天的規模,靠的是堅守。十幾年來,義烏的黃金珠寶店開了不少,但也關掉不少。關掉黃金珠寶店的人中,有的是因為耐不住寂寞。黃金珠寶行業看起來財大氣粗,其實是一個利潤并不豐厚的行業。許多人在進入這一行業后才發現,靠這行賺大錢并非易事,于是轉投其他行業;另一部分關掉店鋪的原因是因為不善經營,撐不下去了。因為,沒有一群特別忠誠的老客戶,生意很難有起色。
在黃金吐夫婦的老客戶中,有不少是三世同堂甚至四世同堂。這些客戶直到現在到他們店里,仍然要找“長辮子”的曹淑仙。
對于將來的發展,黃金吐夫婦說不知道還要堅守多久。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隨著年紀越來越大,手中這份家業遲早要交給孩子們打理。眼下,他們年富力強的兒子、兒媳已經開始獨當一面,并做出了比父輩更好的業績。這讓老兩口感到十分欣慰。
第三代:
陽光燦爛的日子
故事:
跟隨時尚潮流的步伐
相對于公公婆婆的不善言辭,年輕的金莉亞十分健談。金莉亞和丈夫打理著古名、永盛兩家珠寶店。從小就在黃金珠寶行浸染的金莉亞對這一行業相當熟悉。加上經常往返東南亞、香港等地,金莉亞對眼下珠寶行業的流行趨勢了如指掌。
“義烏的黃金珠寶行業流行趨勢發展很快,先是黃金,后來是白金和鉆石,現在的熱點是翡翠。”金莉亞說,幾年前白金、鉆石開始流行時,公公婆婆一時還不能接受,總覺得黃金才是最貴重的東西。但隨后看到店里新進的白金、鉆石貨品賣得火熱,他們才慢慢轉變觀念。
金莉亞告訴記者,義烏有著得天獨厚的市場優勢,發達的小商品經濟不僅造就了義烏的繁榮,更成就了一大批富有階層。手中有錢的義烏人以前都將高檔消費放在了香港、上海和杭州,現在引進頂級的珠寶品牌,留住義烏人在本地市場的奢侈品消費有著巨大的商機。作為新一代的珠寶商,不僅要守住父輩傳下來的祖業,更要結合不斷變化的市場,將這一產業做大做強。
點擊次數:1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