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義烏)商成市場研究所是義烏市商興成市場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設的研究機構。研究所以“興旺專業市場,成就商業地產”為宗旨,專業致力于商品交易市場、專業批發市場的研究。擁有一批精通國內外市場狀況、經驗豐富的高素質專業人才,還邀請了商業地產界及學界知名的專家作為特約研究員或顧問。研究所發展目標是打造民營經濟研究院行業研究所品牌,并成為國內商業地產研究……
目前,我國郵市出現十余年未見的火爆景象,珍稀郵票的銷售和拍賣價格不斷上升:1968年“毛主席給日本工人題詞”未發行郵票四方聯在香港Interasia郵品拍賣行的拍賣會上拍出897萬港元的天價;郵市的代表性品種首輪生肖猴票突破萬元價帶動其他生肖郵票價格聯袂上揚……
全國郵市熱熱鬧鬧闖進牛市,各式郵票價格屢創新高。可記者采訪發現,外地郵市的火爆,并沒有對我市郵票收藏起到大的影響,本地收藏者、投資者的熱情不高。有資深郵迷甚至這樣總結:“義烏根本沒有郵票的行情。”
義烏郵市難覓人氣靠老郵迷支撐
“今年來我們這里買郵票的人流量,與往年相比沒有什么不同。”義烏集郵公司的工作人員說。據了解,作為新品郵票發布單位,義烏集郵公司這些年的行情始終不溫不火,全國郵市的火熱,在這里卻很難得到印證。
“來這兒買郵票的大部分是多年的老郵迷了,有些常常來柜臺逛,新品到了就買一些回去,有些則提前一年就預訂好來年的年票,一年后取走年票后又預訂下一年的年票。”這名工作人員說。
而據記者認識的一位集郵愛好者說,義烏的集郵圈子并不大,就固定那么些人,有很多都是從上世紀70年代、80年代開始迷上集郵的老“郵友”,現在不少人已經五六十歲了。義烏有集郵協會,也曾將我市不少集郵者聚集在了一起,可多年來各類收藏交流活動都甚少舉辦,集郵協會也是“有名無實”。
“經營郵票,一年一節柜臺的利潤抵不上一塊玉器。”在市錢協集藏部,童先生這樣形容其集郵柜臺的慘淡情況。童先生是一位郵票經營者,在他的錢協集藏部內,有一整個柜臺陳列著各式老郵票。他說,盡管十幾年來郵票經營每況愈下,但出于對集郵的熱愛,他始終堅守著這個郵票柜臺。“十幾年如一日,始終是老郵票。如果我不經營郵票,義烏許多收藏者特別是中小學生恐怕就無處拾遺補缺了。”
義烏的郵票收藏,其實不能稱之為一個市場。據童先生介紹,1997年全國郵票經歷了大牛市,郵票行情最高峰時產生了過多的交易市場,隨著行情的破滅,參與交易的人數大幅減少。許多下崗失業后原本靠郵市維持生計的郵商開始入不敷出,甚至交不起柜臺費,不得不離開市場另謀出路。大部分新興的郵票市場,也不得不關門或轉行,退出郵票交易。“在義烏的整個收藏市場,郵票交易只是其中零星的一小部分,而且大多靠老郵迷支撐著,目前正屬于青黃不接的時期。”
義烏“郵市”緣何幾近凝滯
為何義烏的郵市幾近凝滯,行情難起?對造成這種狀態的原因,大家眾說紛紜,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郵票“有價憑證”的作用漸漸缺失,失去了收藏的意義——
童先生認為,現在通訊這么發達,電子郵件、短信、電話等已經取代信件,成為遠程交流的主要方式,郵票正離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遠,郵票“有價憑證”的作用漸漸缺失。郵票成為“為收藏而發行”的純收藏品種,這樣就失去了郵票原本的意義。而且義烏的集郵氛圍一直不濃,也沒有專業的集郵市場,甚至連郵票的交流渠道也難找。諸如80版猴票這樣的珍稀品種,在義烏也基本上是有價無市,難以吸引收藏者甚至投資者的興趣。
集郵市場與集郵現狀相適應,但義烏投資者對郵市的興趣不濃,難以推動其發展——
據了解,我市相當一部分老郵迷只是將郵票當做“精神食糧”,沒有投資的打算。“其實我認為,集郵市場與當前的集郵現狀是相適應的。”有著數年證券投資經驗的方先生告訴記者,他家里也有人集郵,認為郵票能夠帶來愉悅的享受,而不是將其作為投資品對待。“郵市火爆景象的產生,基本上都不是集郵者引發的,而是投資者和投機者用大量資金炒作推動的。義烏郵市之所以冷清,與投資者大多看重房地產、市場攤位、股市等投資途徑而對郵票興趣不濃有很大關系。”
在多年的經營過程中,童先生也遇到過不少“同道中人”。在義經商的一位香港老板,自踏進錢協集藏部后,就成了這里的常客。“他也算是鐵桿郵迷了,對文革郵票、生肖郵票都非常感興趣。”童先生告訴記者,2003年這位老板1000多元入手的80版猴票,如今已升至1.2萬元;稍后以4000多元錢入手的編號票,目前漲至兩萬元左右。“義烏其實不缺集郵者,也不缺投資者,但集郵和投資有機結合起來的群體,在義烏本地還需要培育和成長的空間。”
郵市門道深,慢熱難炒作——
“資金寬裕又懂郵市行情的人,投資郵票是個不錯的選擇。可它看似簡單,深了也有不少門道。郵票的基本常識必須要懂,如郵票的志號、版別(影印版、雕刻版、其它版)、整版的枚數、尺寸、面值,郵票的編號(出廠編號和每版的編號),真假郵票的鑒別等等,這些知識的積累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多年的培養。此外,對郵票的發行渠道和發行量也應該有一個明確的判斷。沒有多年經驗的人,很難把握好時機。”從小跟著父親集郵,已有十幾年集郵經驗的朱先生說,義烏的投資客大多喜歡能立竿見影看到價值顯現的投資品,郵票市場又需要溫火烘焙,“一熱”遇到“一冷”,自然無法將行情炒起來。
采訪中,一個觀點普遍受到認同,那就是近年來發行的郵票,數量過多,票面價值也太高,從而影響了義烏郵迷的集郵信心。
聽老郵迷述說集郵史
也許有不少“60后”、“70后”甚至是“80后”,在兒時都會有這樣的印象——家里的長輩、老人,戴著老花鏡,用一把小鑷子從厚厚的郵冊中夾起一枚有些褪色的老舊郵票,或是拿著放大鏡細細觀賞,或是拉著兒時懵懂的自己,興致勃勃地講述郵票上的故事。
我市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郵迷,向記者簡單介紹了集郵史:
郵票一經誕生,就充滿了生命力。1840年,世界第一枚郵票“黑便士”在英國誕生;同年,“紅便士”郵票誕生。兩枚郵票誕生后不久,其他國家也開始跟著使用起郵票來。中國的第一張郵票是大清郵政在1878年7月發行的大龍郵票。
紀念人物、事件的發生,傳達特定的文化、意識,記錄工業、農業、社會、科學、體育等方面的發展情況,展現植物、動物、生命現象、自然風光,展示文物、古代文化、歷史事件、繪畫書法藝術,以及表達祝福、心愿、期盼等祈愿……隨著郵票的發展,郵票的題材開始廣泛起來,任何有紀念價值的事物、事件等,都可以成為郵票的題材。所以郵票又被稱為“微縮版百科全書”,記錄了歷史和科學的發展歷程。
隨著郵票的發展,收集郵票就慢慢成為人們的一種愛好。集郵活動的出現,為郵票交換提供了舞臺,人們在收集郵票的同時,通過自發的交換活動,拾遺補缺,調劑多余的品種和尋覓于自己專題相關的郵品,通過交換活動也進一步交流了郵識,傳達了友誼,甚至通過交換活動來尋覓珍郵。
“郵品投資,其實算得上是投資市場的老大哥了。只是到上世紀90年代后,房地產、股市等才代替了它的位置。”這位郵迷說。
(來源:義烏商報)
點擊次數:1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