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十年前,那時候做生意要么是承包大商場的柜臺,1米-1.5米一節柜臺,由商場統一管理和收銀,掛羊頭賣狗肉,和現在很多百貨大樓和大廈一樣,說是大廈直營的,其實全部承包的小老板。
或者就是擺地攤,夜市,趕集,趕圩,趕廟會,或者肩挑手提走街串巷叫賣。
80年代后雖然已經可以做小生意了,不會被抓起來以投機倒把和帶資本主義尾巴的帽子來處理。但是那時的辛苦很多老人還是記憶猶新。
當時名不見經傳的小地方,現在都是聞名遐邇的專業市場所在地。
義烏小商品市場,溫州橋頭的紐扣市場,杭州四季青市場,杭州老紅太陽市場(現在的環北市場)湖州織里的童裝市場,能說的出來的老市場幾乎都是從露天地攤--棚戶攤位--室內專業市場--大型的專業市場一條街演變而來。
老一輩經營戶也是跟著擺地攤---固定的攤位---室內經營零售或者批發----攤位或者門市升值,或者炒攤位獲利----辦廠或者開公司,或者炒房,或者合伙開新市場---功成名就頤養天年或者還在經營者老行當。
很多大老板他們的第一桶金就是擺地攤積累的。
每個市場的老經營戶都會津津樂道的訴說曾經的輝煌,
你看上市公司*樓集團的董事長以前就在我隔壁擺地攤,曾經找我借錢進貨呢。
**龍集團的CEO以前和我們一起去廣州進貨,一起起早貪黑擺地攤。。。。。。
(真真切切的事實,為了不影響董事長們的光輝歷史形象,就隱去真實姓名了)
擺夜市,一夜賺到打工半年的工資
我也擺過地攤,夜市,趕過集市和廟會,也許是當時第一年獨立做生意,印象特別深刻。到現在還是記憶猶新,歷歷在目。
上次說過幫親戚開店一年半才900元工資,覺得不爽,后來就準備自己做生意了,一個人,本錢也不多,不敢承包柜臺。那就只能擺地攤,夜市了。
賣什么呢?有親戚在商場里賣布,生意和利潤不錯,就跟著他到柯橋進布料賣。
第一次,什么也不懂,跟著他轉悠一天,沒感覺,他進貨什么品種,我跟著少進一點,先回來賣著看看。
當時是夏天,進回來以后才知道擺夜市適合價格實惠,顏色鮮亮,面料柔軟,透氣,花樣多一點的,適合做襯衣和綿綢套裝之類的面料好賣。(還有一點好處就是,賣布方便,剪刀剪個口子,雙手均勻用力,一下就撕開了)
而適合做褲子的面料價格高一些,黑色和藏青色,深灰色,深咖啡色在夜市都看不清楚,顧客就不敢買了,也就不好賣了。(我也不喜歡賣:因為布料厚了,要剪刀慢慢的剪到頭,因為才開始賣布,經驗不足,擔心剪斜了,顧客就不要了,剪布一次都會手心冒汗哈)
第二次就有備而去,目標明確的進貨,就輕松多了。
回來后,所有品種的花布十元一米,當天晚上賣了100多米,賺了300多元,比打工半年的工資還多。開心的哈。
那時候夜市只要60元每月的電燈費和管理費,開支夠少的吧。
夜市也就夏天生意好,但是要準備足夠的雨具,不然雷陣雨忽然來了,沒有擋雨的材料,那是淚水和雨水一把抓哈。
經驗:想好了就去做,不要前怕狼后怕虎,第一次少進幾個品種,賣幾天以后就有數了,在大量進貨,薄利多銷。不怕苦,不怕累,一定要堅持每天出門擺攤,一天不出門,也許第二天也不想出門了,貴在堅持。做好防雨措施。
趕集擺地攤,一分錢沒賣,還弄臟了好幾米布料
天涼了,夜市生意也冷清了,想著去趕集擺地攤。
一大早坐公交車到了鄉下的一個集市,到那里后發現比那些專業趕集的老手來說已經算晚了,沒有好位置了。
在一個賣鹵肉熟食的攤位邊上擺攤,可能是那天農忙季節還是不算大集市,只是普通的小集市,到中午了也沒開張,到旁邊吃午飯的時候,賣鹵肉的砍肉太用力了,肉末橫飛,把布料都弄臟了,哎,一分錢沒賣,還損失了幾米布料。
教訓:趕集也要看季節和集日的大小之分,擺地攤地段很重要,還要注意鄰居攤位賣什么的。
趕廟會,人手不夠,眼睜睜的褲子被人搶走
南京的泰山廟會,又稱“三二八廟會”,歷史源遠流長。據方志記載,早在明洪武時期就已形成廟會,其盛況堪稱南京江北之最,每年在農歷三月二十七至二十九期間舉辦,三月二十八是正日,物資交流從泰山新村一直到向陽橋,攤位延續幾公里,人流量很大,交通擁堵,真正的人山人海。
第一次趕廟會,經驗不足,一個人,生意也算不錯,面對蜂擁的人群,忙的手忙腳亂。
一個中年婦女,拿起一條褲子就跑,不理會我的呼喊,就這樣的眼睜睜的被她搶走了。
后來其他鄰居告訴我,還好當時沒有追趕過去,她們有一伙人,故意一個人搶了就跑,如果店主追出去了,攤位里就被她的同伙偷走更多。。。。。
教訓:趕廟會,特別是大型的廟會,一定準備充足的人手,做好防盜防搶安全措施。
那一年,經歷了很多,后來南京有個大型的批發市場開業招商,我就去市場里做生意了。
雖然當時也不覺得的有多少苦與累,現在回想也留下了美好的回憶,,也許沒有當時的夜市,地攤,廟會的經歷,也不會有現在的好心態,想起以前那樣風吹雨淋日曬的日子,現在已經很滿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