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仿 十幾元就買到名牌化妝品
近日,李小姐向記者報料稱,她在東門一些主營護膚品的店鋪看到不少國際品牌的彩妝化妝品,“像深圳CHANEL、DIOR、HR、MAC的都有。”李小姐說。而這些化妝品的價格卻便宜得讓她大吃一驚,“專柜幾百塊錢的一個粉餅在那里只有十幾二十元錢,有的甚至只要幾元錢,光從這些化妝品的包裝盒來看,你還真分辨不出是真還是假。”李小姐說,“商家說這些是高仿的化妝品,高仿到底是真還是假呢?”
在東門一家美容美甲化妝品店,記者就見到了李小姐所說的“高仿”化妝品。店里在正對著門的柜臺上,擺滿了CHANEL、HR、MAC、benefit等各種大牌的化妝品。乍一看,這些化妝品還真是無法辨別是真是假。比如,一款benefit的粉餅,外包裝上有明顯的LOGO、防偽標簽,還有中文標簽等,仔細一看,這款進口化妝品連“化妝備進字”標簽也有,消費者無法從其外包裝上分辨出這款化妝品到底是正品還是假貨。而價格也非常低,標價只有25元一個。
除了個別化妝品標有中文標簽外,大部分國際品牌包裝的化妝品包裝說明都是英文字母,沒有一個中文字,消費者無法知道產品的使用方法和功效。記者看到,一些顧客就把這些全英文的化妝品當做“水貨”來買。當記者咨詢店員這些全英文的化妝品是否是正品的時候,店員表示,店里賣的不是大商場專柜里的品牌產品,“那些大牌,怎么會以這樣價格出售呢?”這位店員直接說,“這些就是高仿的,高仿的價格要比品牌的要便宜很多,很多人都買得起。”當記者進一步詢問“高仿”的與正品有何區別時,她表示,“沒啥區別,用高仿的也不會有不良反應。”
在其他美容化妝品,記者也見到了同樣價格低廉的國際化妝品。一些店員還告訴記者,標簽標明的都是零售的價格,如果是要批發的話價格還會更低。“深圳,以及周邊城市很多一些的化妝品店都是到這邊來拿貨的,銷路都很好。”店員介紹說。
商家口中的“高仿”產品到底是一個什么概念呢?記者拿著從東門買來的一款低價benefit粉餅請教深圳市藥監局直屬分局保化科楊科。指著化妝品的包裝盒,楊科告訴記者,這款進口化妝品有中文標簽,有“化妝備進字”和生產批號,“從外包裝來看,很難分辨出是真是假,只有廠家的打假人員才能分辨得出。”楊科說。因而,對于執法人員來說,還需要取樣送至國內代理商處讓商家檢驗、鑒定之,才能知道這類產品是否是假冒產品。
楊科還指出,在監管部門的眼里,“高仿產品本身就是假貨。”沒有像消費者所理解的高仿度越高產品質量越好這一說法。同時,他還提醒消費者,東門美容美發化妝品市場主要以批發中低端產品為主,名牌產品不多,如果發現與商場價格懸殊的名牌化妝品最好不要貪便宜,因為這類價格懸殊的產品多為假貨。
亂象2
山寨 沒有最像,只有更像
華強北手機數碼市場曾掀起一股山寨風,而在東門,記者也見到了各種“山寨”化妝品,仿真度是“沒有最像,只有更像”。
在東門立新路一家大型的美容美發化妝品店,記者看到幾位顧客在購買一款“雪肌精”。這款800ml裝卻只賣15元的保濕水包裝跟正品看起來一模一樣,都是藍色包裝品上印著“雪肌精”三個大字,咋一看以為店里銷售的就是商場專柜賣的日本品牌“雪肌精”,連正在咨詢的顧客也把它當做經常在電視廣告中見到過的那款“雪肌精”。不過,店員指出,這是國內廠家自己生產的一款美容產品,包裝上也印著廠家的品牌,不過廠家的品牌卻“濃縮”在側邊,讓消費者很難發現那兩個字。
在另一家化妝品店,記者看到山寨的CHANEL彩妝,這款彩妝的logo就是CHANEL的logo被一個圓圈包圍,讓消費一眼看到也會被誤以為是CHANEL的產品。“深圳的東門商圈是山寨化妝品集中地。”一位美容美發界的專業人士如是說,這些山寨品的外包裝也可以以假亂真,“有時連專業人士也看不出來,價格很低,幾塊到幾十塊都能買到,像、歐萊雅、是常見被仿冒的熱門品牌。”
“很多山寨化妝品只是在商標上改一個字,消費者有時就把它當做名牌產品。”楊科說。不過,他指出山寨產品與高仿品還是有很大的區別,“高仿品就是假冒產品,而山寨產品是正規廠家生產的產品,只是侵犯別人的商標權,產品的質量可能是沒有問題的。”至于山寨產品是否誤導了消費者,則是需要工商部門去判定的。
亂象3
水貨 價格相差懸殊真假難辨
由于深圳與香港一水之隔,港貨在深圳到處可見,而被稱為“水貨”的化妝品在東門批發市場也隨處可見。在一家主營護膚品的店鋪,記者看到店家一款臺灣生產的面膜,價錢與香港大型護膚品賣場的價格相當。店主告訴記者,由于國內專柜沒有銷售這款面膜,這些都是“水貨”,不是高仿產品,所以價格比較貴。
在新白馬幾家美容美發用品超市內,記者發現幾乎每家都有同款面膜出售,而且價格不一。在一家大型美容化妝品批發店內,一名售貨員介紹,單買一盒的話12元一盒,如果批發更多10元一盒,“產品是正品,不過不是臺灣生產,而是在內地生產的,所以價格只有12元一盒。”記者發現,雖然其包裝看上去精美,幾乎與真品包裝盒一模一樣,不過,仔細觀察,與真品仍有區別,其外包裝紙盒棱角較尖銳,且每片面膜較真品輕,觸摸可明顯發現樣品乳液和面膜紙在內包裝內已分離。而且,商家所說是內地生產的產品卻沒有印上生產廠家的名字和地址,讓消費者很難不去懷疑產品的真假。
對于同一款的進口面膜,記者發現商家更多打著“水貨”的旗號,價格也不一,有的20-50多元不等。一家化妝品批發店這款臺灣生產的面膜只要30元一盒,100元4盒。“老板是臺灣人,直接從臺灣運過來的,沒有進口關稅。”店員介紹說,“香港也是從我們這邊進貨的。”也還是有人相信了店員的介紹,低價購買了這款比在香港購買還要便宜的面膜。
記者發現,在東門售賣進口護膚品甚至做批發的門店并不少見,一些全英文商標的“水寶寶”、“”、“歐萊雅”等所謂的“水貨”產品很受歡迎。不過,一位曾在東門批發市場低價購買過一款臺灣生產的“水貨”面膜的廖小姐卻表示這里的“水貨”多是假貨。“我花了50塊錢買了一盒,然而回家使用時發現面膜味道刺鼻,而且與正品的面膜紙吸水飽滿比較,所買的面膜吸水能力差,近一半的液體還留在包裝袋內。”廖小姐說,“一打開包裝,拿起面膜就會發現產品明細與正品不一樣。”
楊科介紹,境外包括香港、臺灣、澳門等地區生產的化妝品進入國內市場,首先都要取得進口備案批文。“合法化妝品的標簽上應當注明產品名稱、廠名,并注明化妝品生產企業衛生許可證編號。小包裝或說明書上應當注明生產日期和有效使用期限等。”而進口化妝品因為要經過相關部門的批準和備案,因此外包裝上有“化妝備進字”的標識。由于深圳地理位置的特殊,一些未取得進口備案批文的化妝品也進入深圳,這些常被稱為“水貨”。由于水貨來源渠道多,產品質量很難得到保障,“有些港貨店銷售的化妝品也是假貨,龍崗分局就查處過這樣的案件。”楊科說。因此,他提醒,在購買全英文的進口化妝品的時候一定要謹慎,最好是到專柜或者香港去購買。
亂象4
網購 網上產品假貨多
不僅批發市場高仿化妝品多,很多團購網站上的高檔化妝品實為“高仿產品”。小易以前是一名團購粉絲,經常會在一些團購網上團購化妝品。在團購了一段時間后,她發現團購產品并不是網上所宣稱的正品。“比如我在網上團購了一款遮瑕組合,當時去專柜看要三四百,而團購的時候只要80多元,便宜了幾百元,一下子就心動了。買回來看到產品的包裝與購買的正品沒有兩樣,但是使用的時候發現產品質量與正品還是差很多。”小易說,“正品的產品很細膩,團購的很硬,遮瑕的粉涂在臉上都化不開。”小易說,很多團購網上的化妝品比正品價格要便宜好幾倍,“便宜沒有好貨,基本上都是假的。”
有業內人士聲稱,化妝品團購95%都是高仿假貨。即便是賣到1折以下,這些高仿產品仍有很大的利潤空間。以為例,一款正品的市場價780元,專柜進貨價7折左右,批發渠道進貨都不大可能低于5折,但在一些團購網站卻只要3-4折甚至1-2折就能買到。據化妝品行內人士透露,高仿的成本只需要七八元,團購網站就算以一折價幾十元賣給消費者,利潤仍很大。
楊科表示,網上的化妝品并不像大家所說的那樣,假貨的比例有那么高。但是,網絡上的確存在不少假冒化妝品。“最近,我們龍崗分局就查處了一個利用網絡銷售假冒進口化妝品的窩點。”楊科說。據介紹,該窩點就是一家名為“兔子香港代購”的淘寶網店總部,這家網店通過網購平臺向全國銷售這些所謂的進口化妝品,并已經取得了淘寶網“雙皇冠”的“驕人業績”。而執法人員在現場查獲了“雅思蘭黛”、“蘭蔻”、“碧歐泉”等11個假冒國際知名品牌化妝品5000多瓶。
“由此可見,一些所謂的代購,其實都是假冒產品。”楊科說。而近年來,隨著網絡購物這一新興事物的迅猛發展,借助電子商務平臺銷售假冒偽劣化妝品的案件也日益增多,“這類違法行為成本低、隱蔽性很強,其發貨都是通過快遞公司完成,而且在其網絡購物主頁上也不會有具體地址,對監管部門來說,查處難度比較大。”
監管
法律滯后導致監管難
可以看到,化妝品的監管仍舊是在“治亂之間”徘徊不清。為何化妝品市場亂象如此多?化妝品市場的監管又存在哪些缺陷呢?
對于化妝品市場的監管,楊科也表示了自己的無奈。他說化妝品不像藥品,經營首先必須獲得許可和審批,“有許可資質后才可以經營。”目前只是作為普通商品進行管理。因此,化妝品經營的渠道非常廣泛,經營企業的數量也非常大,“全市各類化妝品經營企業以10萬計,這對于監管非常困難。”加上化妝品的業態特別廣泛,“商場、小商店、美容院等都存在。”這更增加了監管的難道。
而導致監管難最重要的是法律的滯后。據介紹,目前化妝品監管條例是1990年1月實施的《化妝品衛生監管條例》,條例規定,生產或者銷售不符合國家《化妝品衛生標準》的化妝品的,沒收產品及違法所得,并且可以處違法所得3到5倍的罰款。“實際上這個規定已經形同虛設了。”市藥監局一位一線執法人員向記者透露了化妝品監管上的無奈,由于條例沒有對化妝品企業的經營渠道等進行規范,在現實執法過程中,由于商家無法提供銷售憑證,執法人員無法得知銷售產品的所得,這樣也就無法對商家做出處罰,“大家去商店買化妝品都是隨便開一個單,不像藥品那要有進貨憑證,商品的進出都有依據可循,現在執法都是要講究證據的,沒有證據,就沒有辦法執法。”該工作人員如是說。如此一來,由于法律的滯后,監管難以跟進,導致一些唯利是圖的商家會一而再、再而三的冒險。
楊科也表示,《化妝品衛生監管條例》已經不適應目前國內化妝品形勢的需要,“當年的監管形勢與現在不一樣,當年國內化妝品市場還很小,也沒有那么復雜。現在的化妝品市場太大,各種情況都存在。”楊科說,而由于法律法規的滯后,造成甚至連監管對象的確定本身都成為問題,比如當年的法律規定的面很窄,沒有對假冒產品等做出規定。因此,在執法過程中,也只能根據深圳市的打假條例執行。
此外,執法隊伍的薄弱也是一個不足。據介紹,保健品和化妝品的監管權力之前一直在衛生部門,后來才劃入藥監局,而藥監局的監管和執法人員的編制數量并沒有因此明顯增加,要兼顧保健品化妝品的監管,明顯有些吃力,“只有6個人要負責全市流通喝使用環節化妝品的監管,任務非常重。”楊科再次很無奈。
(本文來源:南方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