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獲評“中國合成革產業基地”,合成革制品占據全省70%、全國11%市場份額,但卻一直未能配套一個塑料專業市場,塑料企業每年幾十億元的原料采購和100多億的銷售均要在區外完成。原料采購成本高、產品定價沒有話語權,既是高明塑料企業主痛處所在,也是高明塑料產業的發展短板。
包括塑料產業在內,高明目前已形成八大產業集群,2011年工業總產值2298億元,但全區至今仍沒有一家工業品專業市場。多年來,高明生產性服務業占GDP比重逐年下滑,去年第三產業比重僅為16.7%,遠低于佛山全市34%的水平,顯示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亟需大幅提升。
進入今年,高明區塑料企業自2005年就倡議建設的塑料商貿城項目取得突破性進展,并有望在年內動工。這對塑料產業升級會帶來哪些積極影響?對其它傳統產業升級又有什么輻射效應和借鑒意義?該項目能否成為高明生產性服務業止跌回升的分水嶺?高明工業企業采購和銷售“兩頭在外”的格局能否從此開始扭轉?高明對這些問題的探究和解答,實則也是對產業升級路徑的實踐和探尋。
有優勢產業卻無龍頭企業
塑料產業是伴隨高明工業化成長起來的一個產業,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來自高明民間的創富力量燃燒創業激情,塑料產業如同蓬勃而頑強的野草,圍繞著西江畔的荷城街道開始生根發芽,進而成為高明支柱產業之一。
截至2011年底,高明擁有塑料生產企業126家,當中規模以上企業51家,從業人員超過8000人。2011年,塑料產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56億元,稅收收入1.6億元,均占全區7%左右。
目前,高明塑料產業已形成中上游產業鏈,擁有合成革、薄膜、復合薄膜、塑料制品、塑料化工、塑料機械制造等多個行業分支。當中,尤以合成革行業表現最為突出,合成革、人造革制品產銷量占全省70%、占全國11%。得益于在全國合成革行業中的重要分量,2005年和2011年,高明兩度被認定為“中國合成革產業基地”,是全省唯一獲得這一“國字號”榮譽的地區。而荷城街道作為高明塑料企業主要集聚地,也被認定為“廣東省塑料行業技術創新專業鎮”。
然而,與塑料產業在全省乃至全國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形成鮮明反差的是,高明至今仍沒有一家在全國叫得響、在區內帶動力強的塑料龍頭企業。“缺少大型龍頭企業是塑料產業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高明區經促局有關負責人分析認為,企業普遍規模小就難以吸引到高層次人才,自主研發和管理水平也就上不去,只能在產業鏈和價值鏈的低端環節賺取低利潤,做大做強就無從談起,由此形成不良循環。
更為突出的制約效應是,由于缺失龍頭企業強力帶動,高明塑料產業鏈遲遲不能延伸至附加值更高、生產成品的下游,多數企業以生產半成品為主,易陷入價格競爭。這與高明塑料產業的傳統競爭對手溫州形成鮮明對比,溫州走的是“龍頭企業引領,中小企業作為其配套”的產業縱向分工道路,易于形成上中下游全產業鏈。
高明塑料除了“有優勢產業,無大企業”,同時還面臨著“有區內集群、無區內市場”的發展瓶頸。據高明區塑料行業協會會長曾鐵球介紹,高明塑料產業每年100多億元的產值要么靠出口實現,要么銷往省內各大塑料專業市場;而每年幾十億元的原材料絕大多數也購自區外。換句話說,整個塑料產業的采購和銷售多在區外完成,企業不僅經營成本加大,而且對產品沒有定價權,也導致高明稅源流失。
從抱團研發到倡建專業市場
高明塑料產業長期停留在產業鏈的中上游,產品主要以中間加工制造為主,被外界貼上“低端”、“低附加值”的標簽。據高明區塑料行業協會統計,塑料產業每年100多億元的產值中,90%是中間的半成品。
意識到產業鏈延伸不足和企業各自為政所帶來的種種弊端,高明早在2003年就成立了塑料行業協會,希望以協會為紐帶減少行業惡性競爭,實現抱團發展。
尤其是進入今年以來,在當地政府強力引導下,高明塑料企業“抱團研發、抱團創新”,合力組建塑料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目前已有18家企業、9家科研院所參與,欲借技術聯盟共同突破和解決行業面臨的共性問題。
與此同時,區內塑料企業2005年起就呼吁建立的塑料商貿中心項目也獲得突破性進展。記者了解到,今年2月至今的短短半年時間里,僅在公開場合,高明區主要領導及分管領導已三次表態推動這一項目建設,并且進度一次比一次推進。在2月召開的“企業服務年”座談會上,面對塑料企業代表建議設立塑料商貿城的訴求,區委書記譚偉平、區長黃棋泰予以積極回應;上月召開的上半年工作分析會,黃棋泰透露項目已解決用地;8月2日,荷城街道黨工委書記余中偉向省、市人大代表介紹該項目時表示,“項目規劃圖設計工作正在進行,其余工作也穩步推進,年內可動工建設。”
根據該區初步設想,該項目選址毗鄰廣明高速的富灣片區,定位有別于傳統的以交易為主的專業市場,將建立和完善現代交易系統、現代服務系統和現代管理系統,集專業市場、會展、物流、電子商務、科技研發、企業總部等功能為一體。項目用地面積600至700畝,首期投資不低于7.5億元,用地約470畝,建筑面積約30萬平方米。
“高明至今沒有一個工業品專業市場,生產性服務業滯后于不斷擴大的工業發展需求,與整體經濟活力極不相稱。”有企業人士指出。高明區經促局調研材料顯示,2006年至2011年,高明第三產業占GDP比重逐年下滑,2011年三產比重僅為16.7%,遠低于全市34%的平均水平,凸顯經濟發展質量不高。2011年底,高明區提出“精一、強二、進三”發展思路,第三產業受到前所未有重視。
攀登“微笑曲線”朝上兩端
經濟學上有個“微笑曲線”理論,指的是在產業鏈中,研發和銷售處在曲線朝上的兩端,附加值高,加工制造處于底部,附加值最低。
在高明區經促局有關負責人看來,高明今年在塑料產業創新聯盟和塑料商貿城項目上的布局,恰好是奔著“微笑曲線”朝上兩端而去。“企業組建產業創新聯盟是要搶占‘微笑曲線’的研發一端,而配套塑料商貿城則是要控制‘微笑曲線’的銷售一端。”
高明區塑料行業協會會長曾鐵球認同這一觀點。他表示,受國際、國內嚴峻經濟形勢影響,高明塑料產業遭遇出口萎縮和國內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雙重擠壓,亟需調整其在行業內部尋找和培育新的利潤增長點,抱團研發和就近采購銷售正是兩條可行路徑。
曾鐵球還認為,產品設計和技術研發雖已有企業和科研院所共同參與,但從集中出成果到規模產業化應用恐花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而就近采購和銷售則不同,只要配套專業市場,并不難實現。“高明塑料行業每年有數十億的原材料采購,100多億的產品銷售,已可初步支撐建立專業市場。”
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理事、合成革專業委員會副會長楊秉正也認為,高明塑料產業經過數十年發展已具集群效應,建立專業市場的條件和時機均已成熟。
不過,在珠三角方圓150公里內,目前已建成十多個塑料專業市場,具體地域包括順德樂從、東莞、深圳龍崗、廣州花都等,主打產品包括塑料原材料和塑料制品等。高明計劃建設的塑料商貿城會否與之構成同質競爭甚至重復建設?
“高明建設包括塑料專業市場在內的塑料商貿城,方向是對的,但詳細的市場調查和可行性研究也必不可少。”廣東省塑料工業協會會長符岸表示,“塑料商貿城不會僅為高明區內企業服務,還應事先瞄準區外客戶群,并考慮如何吸引他們。”
建立行業性技術創新聯盟
近年來,高明區明確了“傳統產業高新化,新興產業規模化”的產業轉型升級思路。高明塑料產業向“微笑曲線”兩端提升,正暗合“傳統產業高新化”的產業升級要求。但不可否認,與新興產業已形成“一區三基地”(即廣東省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示范區、廣東省戰略性新興產業新能源汽車基地、省市共建戰略性新興產業新材料基地、廣東省戰略性新興產業新能源基地)的產業載體相比,高明傳統產業升級仍然缺乏實質性的產業載體和工作抓手。
高明計劃建設的塑料商貿城項目如能落實,不僅對塑料行業具有里程碑意義,也會對其他傳統產業升級如紡織服裝、金屬材料提供借鑒。
而對于外界對塑料商貿城子項目——塑料專業市場可能面臨同質競爭的隱憂,高明經促局有關負責人并不擔心“高明地處珠三角核心區與粵西南結合部,坐擁廣明高速、江肇高速和西江黃金水道,且廣明高速西延線未來可與深羅高速接駁,向東可以在珠三角尋找項目錯位,向西則可輻射粵西南甚至更加廣闊的廣西市場。”
在該負責人看來,塑料商貿城項目只是高明借力升級傳統產業的前鋒,高明未來應在這一項目基礎上,布局建設涵蓋產業范圍更廣并且互為配套的家居產業商貿物流中心。據了解,高明家居涵蓋家用電器、家居照明、陶瓷衛浴、家具、建材、塑料制品等全區三分之一的制造業門類,目前已擁有家居規模以上企業249家,2011年產值750億元,利稅總額超100億元。
據記者了解,目前高明正著手組建家居產業聯盟,欲以此為紐帶促進家居產業鏈橫向、縱向整合優化。就家居產業中的細分產業而言,則將設立專業委員會予以組織整合,作為前期配套,高明今年已在塑料、金屬材料等產業著手建立行業性的技術創新聯盟。
以組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優化企業內部分工和合作,以專業市場和現代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連接產業鏈條和連通國內外市場,一條內優外聯的傳統產業升級路徑在高明已逐漸清晰。
“如果把傳統產業升級看作一棵正在成長的樹,企業內發的成長力量固然最重要,但行政資源可提供的陽光、土壤和水分也必不可少。”有關專家表示。
記者手記
生產性服務業亟需補課
邁入新世紀以來的12年,無疑是高明歷史上發展速度最快的時期,GDP以年均20%的增幅爆增。但觀察高明這一時期三次產業結構變動情況,卻能發現一個令人深思的現象:第二產業即工業比重逐年增加,第三產業即服務業比重逐年下滑,2000年,二產跟三產的比例是32.9%:51.6%,到2011年已轉變為80.4%:15.1%。
枯燥數字背后隱含的信息,用官方話語體系表達就是,生產性服務業滯后于不斷擴大的工業發展需求,生活性服務業滯后于不斷提高的居民消費能力和消費層次。如果套用企業的話語體系,那就是沒有配套專業市場,采購、運輸等成本攤薄了利潤,依賴于外地銷售降低了產品定價權。
特別是與順德每個鎮街幾乎都有特色鮮明的專業市場相比,高明企業的落差更加明顯。有企業主就發問:順德樂從以前不產鐵礦、不產鋼材,卻能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鋼鐵貿易集散中心,高明有產業集群也有內部需求,為什么至今連一家專業市場也建不起來?
普通市民也有疑惑,高明經濟每年都有很大進步,但為什么多年以來人氣、商業氛圍一直上不去?整個城市給人感覺并無多大變化?
企業和市民的切身感受事實上直指一個現實:那就是高明的發展一定程度上還是一種無感發展。而從無感到有感,生產性服務業的拉動必不可少。
各地的實踐已經證明,包括專業市場、現代物流在內的生產性服務業,不僅可以有效降低企業經營成本、提升產品的附加值和競爭力、延伸產業鏈條,而且還可集聚大量的從業人員,帶動餐飲、旅店等行業發展。
一個有力的例證是,跟高明同樣以紡織服裝為支柱產業的浙江紹興,以建筑面積320萬平方米的專業市場——“中國輕紡城”,實現了700億元以上的銷售額,僅圍繞輕紡城從事餐飲、運輸等行業的從業人員就達數萬人。
如何讓更多的人感受到經濟高增長帶來的好處和快樂,生產性服務業或可幫高明補上這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