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R模式更適合“義烏購”
在阿里巴巴的故鄉浙江,“義烏購”正在探索一種B2R(商家對零售商)模式,其依托的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義烏小商品市場。
毫無疑問,在互聯網時代,電子商務有著無比絢爛的未來。除了登陸資本市場的阿里巴巴、京東商城等電商巨鱷,傳統產業鏈上的企業也在積極拓疆電商平臺。但與此同時,誠信體系、物流瓶頸、融合效果、盈利壓力等問題,困擾甚至掣肘電商的發展。
因此,當小商品城旗下的“義烏購”豪言搭建千億元級電商平臺時,困惑與懷疑也隨之而來。日前,“義烏購”總經理王建軍接受上證報記者專訪,詳細剖析了“義烏購”的運營模式及獨特基因。
“沒有線下實體市場就沒有‘義烏購’,B2R模式更符合實體市場的特點,這才是線上線下融合的本質。”王建軍說,“義烏購”目前沒有特別考慮盈利問題,重中之重是圈地,“我們圈的是一群特殊的地,跟京東的圈地不一樣,我們圈的是商戶”。
上證報:浙江電子商務在國內比較領先,也是一個專業市場的大省。“義烏購”與阿里等電商平臺有何不同?
王建軍:“義烏購”與實體市場緊密融合,以誠信為根基。對很多實體市場來說,線上線下融合不是簡單把商戶搬到阿里巴巴。你把自己的核心資源搬到阿里平臺,對市場的依賴度就下降,對實體市場來說不就是一場災難嗎?“義烏購”這個網站要和線下市場融合,這個融合的概念呢,就是線上和線下要相互的依賴。
另外,“義烏購”還是以批發為主,不像淘寶要一直在線,回復各類問題,有批發意向者可能會直接打電話,咨詢發貨或者生產的問題。我們做過調查,在“義烏購”上一筆交易產生的金額跟“義烏購”對其線下帶來產生的交易可能是1:10的關系,大部分還是線下交易。當雙方有了足夠信任的時候,可能更多的是網上交易。
我們跟阿里的模式是不同的。我們跟淘寶是合作伙伴的關系,我希望淘寶的賣家能在“義烏購”上買東西,“義烏購”最大的優勢是誠信問題,出了問題“義烏購”會來解決,我們與商戶的黏度問題是誠信的最大保障。
上證報:跟許多電商平臺的草根基因不同,“義烏購”是國資背景的。你覺得,民資和國資投資電商的優劣勢是什么?
王建軍:“義烏購”去年10月引入了外部資本,包括管理團隊的強化,但最重要的還是小商品城對“義烏購”的支持,包括利用線下的商戶資源,這些關系非常緊密,是難以分割的。我認為,電子商務做的好壞和國資、民資沒有太大關系,我以前就是在民企的(注:張建軍曾任搜狐高級副總裁、56.com視頻網站CEO)。對于國資和民資要一分為二看,不要帶上有色眼鏡來看。
義烏市場的商戶對國資背景的小商品城,有一種天然的信賴感,這是“義烏購”非常巨大的優勢。“義烏購”是為天下的實體市場服務,為實體市場的商戶服務的。傳統市場行業要探索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規模也許做不到阿里巴巴,但只要能讓自己的客戶群體滿意目的就達到了。
上證報:目前,零售商一般會到專業市場進貨,那么他們會不會到阿里等電商平臺去進貨呢?
王建軍:這是一個深層次邏輯問題。零售商一般很少直接去廠家進貨,為什么呢?因為廠商都是生產單一商品,零售商的進貨特點是相對比較多,品類多,零售商直接去廠家進貨目前不會成為主流。專業市場能不能拿到一手貨源?這是個問題,這就是“合計劃”(注:2014年初,“義烏購”啟動全球“合計劃”方案,為合作伙伴建立專業市場電子商務網站并對接義烏市場)要做的事。“合計劃”各平臺相互獨立,又相互合作,把全國各地專業市場物流、信息流互聯起來,實質就是促進內銷,讓商品流通更快捷,減少中間環節。
專業市場要與專業市場合作,是因為商品與商品之間有上下游的關系,每個專業市場都是當地的優勢商品,有價格優勢、產品質量優勢。線上蛛網式聯盟,覆蓋整合,這就是我們所謂的“合計劃”,這個意義重大,具有顛覆性,也是“義烏購”和阿里巴巴最大的區別,是賽道上的差別。
上證報:“義烏購”目前的發展狀況如何?未來如何盈利?
王建軍:截至2014年底,“義烏購”平臺在線總商品數量達到305萬,網站在線總交易額已達15億元,通過“義烏購”線上詢單達成的撮合交易額超過150億元。
平臺盈利還是靠傭金模式。說實話,現在沒有特別去考慮盈利問題,畢竟我們建立這個平臺才兩年時間。先進行圈地,我們圈的是一群特殊的地,跟京東的圈地不一樣,我們圈的是商戶,從規模上來說可能比不上京東,但單個價值肯定遠高于京東。目前要把盡可能多的商戶搬到網上,讓他們在網上活躍、交易、打理店鋪,這是目前我們的重中之重。
“義烏購”2012年底上線,2013年收入300多萬,2014年收入2000萬左右,今年目標是翻好幾番。這個平臺上聚集的商戶足夠多的話,價值是非常大的,可以做的東西很多。我們也會進入金融領域,正在申請“義支付”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