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烏變身眾創之城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5年06月04日 第 01 版) 義烏,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標桿。聞名世界的小商品城,每年吸引著數以十萬計的國內外客商。
這座浙江金華市下轄的內陸縣級市,2014年GDP超過960億元。在“互聯網+”概念火熱的今天,義烏這座以傳統制造業聞名的城市,已經悄然趟出了一條“互聯網+制造業”的道路。
電商全國百強縣之首
義烏中國小商品城五區第五層,是“網商服務區”。本報記者來到這里的時候,560多個商位,已經基本被電商企業填滿。
“唯品會,5月9日,貨值250萬,入包時間4月30日,發貨時間5月4日凌晨;天貓,5月20日,貨值250萬;義烏購,5月23日……”在一家經營服裝的電商公司房間內,記者看到白板上寫的給各大電商企業的清單。
這家公司的負責人趙小姐告訴我們,“我們關掉了實體店,專心做網商,主營服裝、襪業等義烏特色的產品。”
義烏市委書記李一飛用一組數字描繪出了義烏電商發展的如火如荼。李一飛說,“過去30年,義烏工商局一共發出23.6萬本工商營業執照。而現在,義烏市域范圍內的電商賬戶已經突破24萬家。幾年的時間,義烏線上市場主體的數量已經超過了線下的30年積累。”
數據顯示,2014年,義烏的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1153億元,同比增長35%;今年一季度,這一數字則是260億元,同比增長22%。
根據阿里研究院的數據,2014年,義烏的內貿網上密度,居全國之首;外貿的網上密度,在國內,義烏僅次于深圳。在“電商全國百強縣”的榜單上,義烏同樣高居榜首,并遙遙領先身后的其他縣市。
一座巨大的車庫咖啡
“義烏購”,這個2012年上線的O2O網站,已經把小商品城的7萬多商戶全部囊括其中。客商可以在網頁上360度、全景地觀看每一個店鋪內景,看到合適的商品,輕觸鼠標便可添加至購物車。
回憶起網站建設過程,義烏小商品城集團辦公室副主任黃薇記憶猶新。“很多商戶剛開始很不愿意進行電子商務培訓,提不起什么興趣。”她說。但是電商化的潮流不可逆轉,小商品城集團挨個商戶地進行推廣。黃薇介紹說,截至目前,集團已經培訓超過20萬人次。
義烏的很多人都聽過宋光輝的故事——“80后”河南小伙兒宋光輝,中專畢業后來到義烏,在其最窘迫的時候開過“摩的”。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載了一個開淘寶店鋪的姑娘,從此“觸網”。2009年,他經營的壓縮袋生意,在淘寶上售出1300萬只,被稱為“壓縮袋大王”。現在,他的公司開始做自己的品牌,身家已超千萬。
在義烏,每個人都有成為宋光輝的夢想和可能。義烏財政每年安排5000萬元電商專項資金,成立不低于1億元的電商引導支持基金;“985”、“211”大學的畢業生來義烏創業的,則可以獲得落戶資金支持。
“如李克強總理所說,義烏的創業圖景,是現代版的‘清明上河圖’。在我們看來,這座城市,就是一個巨大的車庫咖啡、眾創平臺。”李一飛說。
讓互聯網成為“新的營銷部”
“互聯網+傳統制造業”,政府要做的是搭建平臺、做好服務。“我們建立電商產業園區,就是為了發揮電商集聚效應。跨境電商需要翻譯,我們為其引進第三方翻譯公司提供服務。”李一飛說。
義烏小商品城集團總經理朱旻介紹,小商品城也一度受到電商的沖擊。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創辦“義烏購”,開創了國內B2R(商家對零售商)的新模式。2014年,義烏購的在線交易額已達15億元。
在李一飛看來,實體市場和線上通道,是可以“兩條腿走路”的,其中的關鍵,是找準定位:世界各地的海量日用消費品都在這里匯聚,沒有任何一個城市比得上。把這些搬到線上,義烏就成為網貨資源最富集的城市。
“如果把企業比作一個人的話,阿里、亞馬遜、京東等企業就是頭部,解決銷售、出口、結算等問題;而我們則是手和腳,解決網貨供應、物流支撐,有其產業鏈條。這就是義烏的產業鏈分工定位。”李一飛說。
義烏的實踐已經證明,只要轉型得當,傳統市場不僅不會因互聯網的沖擊被顛覆,還會煥發出新的生命和活力。“電子商務不是實體市場的掘墓人,而應該成為義烏小商品城的另一個營銷部。”李一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