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萬千,為什么義烏如此輝煌?
義烏,一座充滿傳奇的市場之城。
義烏,一座歷史悠久的美麗之城。
義烏,一座“莫名其妙”的活力之城。
深入這座市場的城市,我們想探究的是這世紀傳奇的背后:市場是怎樣“煉”成的?市場成功的奧妙在哪里?
義烏中國小商品城的奧妙,一直受到黨政官員、專家學者及各地批發市場人士的關注和思索。多少年來,不知有多少人來到義烏探究中國小商品城之秘。
?這是曾在黨報、商報從事政文、財經新聞采訪工作20余年、現致力于專業批發市場投資管理運營咨詢工作的許慶軍《走近義烏——中國小商品城探秘》(56.9萬字,中共黨史出版社)專著中序言的一段話。
彈指間推廣義烏經驗十年已飄過,義烏市場如此成功原因何在?市場萬千,為什么義烏如此輝煌?
《中國商業地產專業批發市場合同協議匯編》約211萬字,約2300頁。16開上中下三冊。
浙江(義烏)商成專業市場研究所發行
電話 0579 85099786
發行QQ1615472898
全書分7部:第一部運作準備類編;第二部策劃代理類編;第三部建設工程類編;第四部投資銷售類編;第五部招商租賃類編;第六部運營管理類編;第七部官方相關類編。這幾部分涵蓋了商業地產包括專業批發市場投資開發運營的全過程,從項目調研、項目立項、項目策劃、工程或采購招標、項目廣宣以及項目銷售招商、項目運營管理等合同(協議)。幾乎無所不含、基本能滿足商業地產包括專業批發市場投資開發運營全過程需要。
《中國商業地產專業批發市場合同協議匯編》適用對象: 1、各地各類商業地產業批發市場開發投資商、商業地產專業批發市場運營商、商業地產市場管理者;2商業地產、各商場、商城,購物中心、集貿市場等;3,各級政府、職能主管部門;4,各商業地產專業批發市場策劃咨詢等機構、研究院所等機構;
創新發展義烏經驗 走在前列勇當標兵
——推廣義烏經驗 10 周年調研報告
作者:學習時報調研組
調研組成員:張延卿 陳淑燕王保國 武東
2006年6月8日,習近平同志專程到義烏實地調研義烏經驗,并發表重要講話。10年來,義烏干部群眾牢記習近平同志囑托,自豪而不自滿,昂揚而不張揚,努力譜寫義烏經驗的新篇章,創造義烏發展的新輝煌,成為改革開放十八個典型地區之一,第十個綜合改革試點。
始終堅持把貫徹中央精神、落實省委決策部署同本地實際緊密結合起來。深入貫徹中央重大決策部署,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開通“義新歐”中歐班列,打造“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發揮小商品市場優勢,實施“搖響撥浪鼓·同圓中國夢”工程,向世界傳播“中國夢”。深刻領會省委“八八戰略”和“兩富”“兩美”等重大戰略部署,打好“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換三名”等轉型升級系列組合拳,各項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始終堅持把繼承前輩經驗同推進創新緊密結合起來。深化“興商建市”戰略,市場單體面積、市場成交額位居前列;內貿網商密度、外貿網商密度同樣位居前列;國際快遞日均出貨量位列第四。堅持產業聯動,成功引進吉利汽車、普洛斯、泰國正大和美國康地等500強企業和央企國資、高端外資、優質民資。
始終堅持把推進經濟發展同促進社會全面進步緊密結合起來。城市總人口超過200萬,建成區面積突破100平方公里,城市規模居全省各縣市前列。城鎮居民人均收入位居前列,在《福布斯》公布的“中國富有縣級市”排名中,義烏排前列。引進了浙大附屬醫院、大連楓葉集團、復旦附屬中學等品牌教育醫療機構。
始終堅持把發揮政府作用與發揮市場作用有機結合起來。扎實實施簡政放權,以“四單一網”建設為重點,致力打造現代高效服務型政府,建立公平公正的法治化營商環境。大力弘揚“誠實守信”的傳統文化和“義利并舉”的商業精神,打響誠信品牌。積極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我國率先開展商事登記制度改革,全市各類市場主體總量占全省5.5%,被評為“十大創客之城”。
始終堅持把推進改革發展同實現社會和諧穩定緊密結合起來。勇扛改革大旗,是國際貿易綜合改革、國內貿易流通體制綜合改革、農村土地改革、新型城鎮化等十大改革試點實施地。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方式,建立四位一體的外來流動穆斯林綜合管理模式,51個少數民族近10萬人,以及來自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3萬常駐客商在義烏和睦相處。群眾安全感滿意率達99.8%以上。
1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義烏市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更加注重中央、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與本地工作實際相結合,更加注重發揮好“兩只手”的作用,更加注重推動經濟發展同促進社會進步相統一,不斷創新發展義烏經驗。
創新驅動:更加注重發揮創新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著力推動產業鏈橫向互動和縱向集群化發展,形成以創新為支撐的現代產業發展體系
大力推進市場創新。一是把電子商務作為戰略性、先導性產業重點培育,建成國際郵件互換局、跨境電子商務監管中心等一批功能平臺,打造網商集聚中心、跨境網貨營銷中心和跨境電子商務高地。二是加快建設物流集聚發展平臺,打造國際陸港城市。集聚各類物流企業5000余家,公路貨運覆蓋全國1500多座城市,鐵路物流直達西班牙、法國、伊朗等地。三是著力培育進口市場,開設10萬平方米的進口商品館,引進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0萬多種境外商品,建成非洲產品展銷中心和東盟產品展銷中心,成功舉辦進口商品購物節、進口商品博覽會,進口商品區域性采購平臺功能初步形成。
大力推進產業創新。推進增量優質、存量優化,主動實現騰籠換鳥、鳳凰涅槃,推動“義烏制造”向“義烏質造”轉變。突出抓好招商選資,培育發展日用消費時尚、信息網絡經濟、先進裝備制造和食品醫藥健康產業。深入實施“四換三名”工程,推動傳統制造業生產裝備、加工工藝“雙升級”,質量和品牌“雙提升”。10年間,培育主板上市公司7家、新三板掛牌企業11家、區域性股交中心掛牌企業66家,以及新光飾品、雙童吸管、易開蓋、迪元儀表等一批優質企業,形成了大企業“頂天立地”、小企業“鋪天蓋地”的格局。
大力推進萬眾創新。深入實施科技創新“五大工程”,加快科創新區、千人計劃產業園,北京中關村異地孵化器等平臺建設,做強義臺設計中心、韓國設計基地、義烏3D打印設計應用中心等項目。設立5億元政府創投基金,撬動更多社會資本、企業資金打通金融和創新通道,為創新驅動發展注入新活力。
深化改革:更加注重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相結合,著力構筑以國際貿易改革為引領的改革矩陣,爭當改革促進派和實干家
深化貿易領域改革。充分發揮改革試點優勢,以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為引領,統籌推進貿易領域改革試點任務,建立市場采購貿易方式。省委常委會專題研究義烏改革試點工作,專門出臺深化義烏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的意見。
深化城鄉領域改革。聯動推進新型城鎮化改革、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農村改革試驗區等改革,促進城鄉統籌協調發展。探索建立城鎮建設用地紅線規劃范圍內農村宅基地置換體系,創新城鄉新社區集聚建設,實現農村宅基地節約集約利用。全面深化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改革,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深化要素領域改革。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推進土地、能源、技術等要素市場建設,提高要素配置效能和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全面開展工業企業畝產效益綜合評價體系,健全差別化配套政策措施,促進土地資源高效利用。深化基礎設施投融資體制改革,全面推廣使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組建政府產業基金、債券和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基金,建立多元化、可持續的城鎮化投融資機制。
深化政府領域改革。以簡政放權為重點,建設法治高效廉潔的現代服務型政府。在全省率先開展商事登記制度改革。推進“四單一網”建設,削減行政權力事項900多項。在我國率先實施出租車改革,引入市場化機制打破壟斷。
擴大開放:更加注重從國家戰略層面謀劃定位,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對內對外同步開放、市場資源雙向開放,著力打造以“義新歐”為代表的大通道、大口岸、大平臺,搶占國際競爭合作“主動權”
全力打造對外開放大通道。推進“義新歐”中歐班列實現雙向常態化運行,擴大輻射面和影響力,在沿線重要貿易節點城市建設17家“海外倉”、物流分撥點和波蘭華沙小商品城海外分市場,不斷加強與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經貿合作。自2014年11月18日開行首趟“義新歐”中歐班列(義烏—馬德里)以來,班列呈現開行頻率越來越快、貨源越來越廣、貨值越來越高、影響力越來越大、境外停靠站點越來越密的良好態勢,成為亞歐大陸互聯互通的重要橋梁和“一帶一路”建設早期成果。
全力打造對外開放大平臺。航空口岸獲批開放,開通至香港、曼谷、首爾、臺灣等直航航線。鐵路口岸獲批臨時開放,打破進口產品只能依賴沿海沿邊和空港口岸轉關的現狀。建立跨境電子商務監管中心和國際郵件互換局,單日出口量從啟動初期的每天7.3萬件增長至目前的20萬件左右,居全國前列。保稅物流中心正式封關運營一周年即實現進出口總額2.5億美元,躍居全國第10位。
全力提升對外開放大格局。成功舉辦絲綢之路經濟帶城市國際論壇、第四屆中非民間論壇、第十七屆中日韓友城大會、中國—北歐青年領軍者論壇等國際性重要活動,城市美譽度顯著提升。加強與海內外華僑華人聯系,成立義商總會,舉辦義商大會,吸引海外僑商來義投資興業。加強與在義外國人聯絡,開展“商城友誼獎”和“商城回歸獎”評選,促進外商融入義烏。
統籌協調:更加注重城鄉、區域互融互補,著力構建全域城市化發展格局,提升城市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推進城鄉協調發展。加快實施新型城鎮化和全域城市化,規劃建設絲路、陸港、科創三大功能新區,構建“一核兩翼三片”市域總體空間布局;建成“一縱一橫一環”城市快速路體系,建設疏港高速和疏港快速路,構筑繞城高速框架。大力實施新農村建設,培育美麗鄉村精品區域,建成義亭缸窯、赤岸西海等美麗鄉村特色村和精品線路。
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充分發揮市場平臺優勢,以物流、資金、信息等為媒介,主動融入全省第四大都市區和浙中城市群建設。加強與金華市區及周邊縣市區互聯互通,切實做好產業對接、資源互補、設施共建,實現全方位合作共贏。先后打通金義東南線、金義快速路、義浦二線等城際道路,打造與周邊城市半小時交通圈。加快推進義東浦磐城市帶建設,促進義烏浦江東陽同城化發展,密切與浙江中西部地區城市協作,積極開展資源、技術、勞動力等方面交流合作。
系統治理:更加注重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著力構建德法并重的基層治理模式,維系安居樂業“定心丸”
創新基層社會管理,實現從管控為主向人性化、開放式轉變。不斷鞏固和深化工會社會化維權機制,創新社會矛盾糾紛大調解機制,完善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機制。積極推行“網格綜合管理、全員全科服務”,以基層網格為管理單元,建立鎮街網格化管理服務中心,整合社會資源,推動力量下沉。以信息化管理平臺、移動辦公終端為支撐,打造“智慧網格”,提升管理效率。
創新涉外服務管理,引導在義外商主動融入義烏。整合涉外審批服務資源,成立國際貿易服務中心,打造“一站式”外商辦事服務平臺。遵循“以人為本,服務不分國界”的理念,著力打造學習交流、生活服務、工作議事、民主參與“四大平臺”,推進外國人融入社區,讓部分在義外商參與社區管理以及旁聽“兩會”。組織外商成立涉外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創新“調解合議機制”,使涉外調解工作制度化、規范化。
創新民族宗教管理,維護民族宗教界大局穩定。構建教育、引導、管理、服務“四位一體”新型管理方式,實現由靜態粗放式向動態精細化方式管理轉變。建立與新疆、寧夏、青海、甘肅等少數民族流出地協作機制,完善部門協同配合體系,加強培養少數民族和宗教界代表人士,有效預防和處置突發事件。成立少數民族法律服務中心,推動民族工作進學校、進社區、進企業,共建共享商貿大平臺。
惠民利民:更加注重人民群眾的獲得感,著力推動各項民生事業全面發展
突出文化引領,著力推進文化建設。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施“搖響撥浪鼓·同圓中國夢”“我誠信,我吉祥”工程。“中國夢”系列商品遠銷意大利、法國、葡萄牙、美國、俄羅斯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銷售量突破4500萬件。啟動建設“一網一中心四庫”公共聯合征信平臺,共建“信義商城”。加快推進博物館新館、美術館、大劇院、國際雕塑公園等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創作文化藝術精品,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以義烏為主題的電視劇《雞毛飛上天》已熱播。
滿足多元需求,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大力發展教育事業,高標準推進學校基礎設施建設,引進楓葉國際學校、上海復旦附屬學校等知名教育品牌和高端教育資源,滿足群眾多元化需求,積極發展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學前教育,優化考試招生制度,推進優質教育資源向農村傾斜,成功創建區域教育發展均衡特色示范市。成功開辦浙四醫院,實現省級醫療資源向基層延伸,鼓勵民營醫療機構做大做強,東方醫院、復元醫院得到良性發展,努力讓居民享受到高水平的醫療服務。
確保兜住底線,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整合完善社保政策,出臺城鄉新社區集聚建設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完善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運行機制,實現社會居民醫療保險基本全覆蓋,建立重特大疾病醫保補償機制,基本消除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推進社會保險擴面工作,外國人參保人數居全省前列。推動養老事業多元化發展,發展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完善城鄉社會救助體系,確保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有保障。
義烏的發展,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成功實踐;是堅決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八八戰略”“兩富兩美”等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特別是近年來結合實際全力打好轉型發展系列組合拳的成功實踐;是浙江發展的一個生動縮影。義烏的生動實踐,不僅取得了顯著成效,而且還結合實際、與時俱進創造性地推動了五大新發展理念和“八八戰略”深化細化具體化,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義烏經驗,給了我們有益啟示。
一要正確把握市場與政府的關系,充分發揮好“兩只手”的作用。尊重群眾首創和力行黨政有為相結合,是義烏經驗的“精髓”。義烏的發展,正是得益于歷屆黨委政府始終堅持市場化方向,充分尊重群眾首創精神,善于把市場這只“無形的手”和政府這只“有形的手”緊密結合起來,該放的充分放開,該管的堅決管住,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政府主要是當好“守夜人”,搭好平臺,抓好監管,做好服務,進一步營造公開透明、公平公正的法治化營商環境。
二要正確把握繼承與創新的關系,不斷深化“興商建市”發展戰略。“興商建市”是義烏的“傳家寶”。30多年來,義烏經驗最大特色,就是一張藍圖繪到底,堅持“興商建市”戰略不動搖,同時根據實際不斷賦予新內涵。新的時期,我們必須接好“接力棒”,打好“接力賽”,堅定不移地走“興商建市”發展道路,念好“商”字經,做好“市”字文,致力于市場軟硬件提升、交易創新和功能拓展,干出義烏人民的百年基業。
三要正確把握長板與短板的關系,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義烏經驗是讓人民群眾充分享受改革開放發展成果的經驗,是全面發展的經驗。要始終堅持高質量、均衡性、可持續的發展方向,既抓長板,又補短板,最大限度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群眾利益。要注重發展的人文內涵,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注重發展的共建共享,推動城鄉一體發展;注重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推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四要正確把握改革與發展的關系,爭當改革促進派和實干家。改革是發展的源泉和動力。面對發展中的困難和挑戰,我們要全面深化改革,把改革的節奏調得更快,把改革的步伐邁得更大。要大力弘揚實干精神,“實”字當頭、“干”字為先,在實干中形成共識,在實干中解決問題,在實干中實現愿景。
(調研組成員:張延卿 陳淑燕王保國 武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