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產權酒店 只管投資
很多開發商看到商業地產是一塊“肥肉”,都競相介入,但又不愿和商鋪正面較量,于是另辟蹊徑,在風景區或城市繁華地段修建類似于酒店的房子賣給購房者(即投資者),再由專門的管理公司或有品牌的酒店管理公司來進行統一管理、經營。
點評:投資者只管投資,當蹺腳老板,到時候分錢。安逸是安逸,但回報或折舊率如何實現是關鍵。
2、分時度假居住 投資兩相宜
又有一些開發商認為,產權酒店模式呆板,不靈活。于是費盡心機想出了一種新的模式———分時度假,投資者買下酒店或類似于酒店的房子以后,可以選定一年之中一定時間自己居住,同時還可以到其他城市相互聯姻的開發商開發的酒店居住而不需付費用,其余時間由管理公司按酒店的模式進行統一管理和經營,購房者不參與管理和經營,只得到固定的有一定年限的折舊率。
點評:這種模式有二大好處:一,房子是按套數賣,在面積上不會被欺騙;二,經營方式靈活,自用投資兩相宜。但值得關注的是固定的回報式折舊率最終如何兌現,特別是經營不善時。所以選擇景點應是關鍵,游人多的地方好經營。
3、認購建筑面積 挖掘中小客戶
這種模式在歐美一些發達地區非常盛行,成都目前只有萬國熊貓城在執行這種模式,有業內人士指出,這種模式必將是商業地產未來的發展趨勢。認購建筑面積具體的操作方法是,地產商把位于黃金地帶的商場或寫字樓,劃成幾大區域,每個區域再劃成若干份,每個購房者可購買其中的一份或幾份,所有購房者共同擁有這個區域的產權,每個人可執有共有產權證。
點評:這種模式有二大特點:一,一般都是價格昂貴的商場或寫字樓由于面積大、價格貴才用這種模式;二,本錢少的中小投資者也可以購買,實際上是產權證券化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