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的金融危機跟1998年的差異非常明顯,1998年的時候是亞洲金融危機,日本、韓國和東盟五國出現了問題,而這些國家都是亞洲地區的制造業核心國,具體而言,是我們的競爭對手。2008年出現的危機是美國和歐洲出了問題,更多的是我們的客戶。所以,這一場危機,是改革開放30年以來中國面臨最大的挑戰。
商業地產2007、2008年的投資速度快于住宅地產。是不是我們要繼續擴大商業地產的投資呢?這是大家要思考的問題。從國際的經驗來看,商業地產的調整通常要滯后于住宅地產1-2年。住宅地產的價格在2008年發生了調整,所以,商業地產整個平均價值很有可能在2009年下半年或者2010年的時候發生調整。
去庫存化,而非去杠桿化
2009年要比2008年更加困難在哪里呢?我們講良好的債券也是出問題的。美國的次貸危機是次級貸款出現問題,到了2009年的時候,當它的金融危機爆發影響到實體經濟的時候,好的貸款也出現問題。商業地產在美國是屬于良好的地產,以商業地產發行了大量的債券和類似的產品,在2009年也會出現問題。所以,美國的金融危機遠遠沒有終結。商業地產滯后,美國的商業地產也要滯后的爆發,集中密集有可能在2009年的三四季度,整個爆發的量有可能是2008年的兩倍。所以,大家對2009年這個周期要有充分的認識,它的影響也遠遠沒有結束。
對于我們來講,兩個危機對于中國和美國的影響方式和路徑是不一樣的。對于美國而言,是由于金融泡沫的崩裂進而影響到實體經濟。所以,美國金融危機的調整提出一個口號,叫做 “去杠桿化”。美國的金融危機不斷地通過金融杠桿放大,現在要去掉它的泡沫,叫“去杠桿化”。這個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是不一樣的,包括1998年對我們的影響也不一樣。我們得益于我們的資本沒有對外開放,出現金融危機的時候外資沒有辦法撤走,我們大部分外資都是外商直接投資進來的,所以我們得益于我們金融市場的改革和開放相對的滯后,相對的保守而避免外資全球抽逃對我們的經濟產生的負面影響。所以,這個經濟危機對中國的影響不是表現在直接從金融上引起的,而是倒過來的。
首先,金融危機影響了歐美購買中國工業品的客戶,然后我們的工業出現問題,訂單不足,裁員,進而影響到其他的部門,包括大家的收入減少了,對于未來的預期比較悲觀,所以影響到房地產部門,進而影響到其他部門。工業企業不好了,房地產企業不好了,金融企業也難以獨善其身。我們是從實體經濟逐漸向金融傳遞的過程。而美國是從金融向實體經濟傳遞的過程,我們這兩種傳遞的過程是不一樣的。所以,對于中國而言,我們不是去杠桿化,我們的杠桿還太小。2007年,全球的GDP總量是50萬億美金,金融的交易量達到800萬億,大概是15-20倍,這已經叫做虛擬經濟脫離了實體經濟。中國的虛擬經濟跟實體經濟比例大概是4-5倍,比較合適的比例是7-8倍,我們中國還沒有發生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脫節,還是比較匹配的。
我們的問題就不是去杠桿化,我們最大的問題“是要去庫存化”,現在我們企業的庫存增加很厲害,由此發生演變下去,對中國的經濟影響非常大。因此,我們提出一個口號,過往的經濟增長主要靠投資和出口拉動,我們要確立以內需,就是國內的消費為主要的方向。
所以,這里面也給了我們一個巨大的機會,因為商業地產是一個非常大的市場場所。當然,我們的商業地產也存在很多問題。最重要的問題就是我們整個商業地產的開發普遍缺乏前瞻性,在過去四五年房地產比較好的時候,商業地產是作為配套放,是為了賣住宅有這個配套在那里,所以它不具有前瞻性。商業地產界有一句話:商業地產不完全是地產,它上面是商業,然后才是地產。那么,在過往四五年當中,房地產形勢比較好的時候,大家不太注意商業地產開發的前瞻性,不太注意市場調查,不太注意跟需求的結合,所以我們現存的存量資產中,優質的商業地產不多。這是我們整個商業地產界要認真反思的一個問題。
在美國,大概54%是住宅,46%是其他非住宅的建設,非住宅建設中,大概有10%左右是公共產品的建設。也就是說,商業地產的比例占到36%,而在中國的整個市場結構當中,住宅地產的占比是75%,商業地產的占比大概只有15%,其他的就是醫院、學校、政府配套非住宅的物業。從這個比例上講,我們的商業地產是不充分的。但是,很多存量的資產并不適應我們需求的發展。這是整個商業地產在未來發展過程當中需要關注的一個細節。
危機中的商業地產價值
那么,從投資價值來看,從機構的投資者的角度再到個人投資者的角度,也希望對商業地產有一個判斷。但是,這個相對于住宅來講難度比較大,住宅比較單一,好的位置通常體現出來的是稀缺。但是,商業地產不是這樣的,好的位置,如果前期規劃做不好可能做成了壞的產品,也可能是沒有前景的。它對于整個開發的要求比較高,不是一般的開發商能夠做到的,它有很大的前瞻性,前導性。所以,對商業地產的判斷不太好做一個總體的判斷。如果一定要做整體判斷,核心城市,一線城市還是要比二三線城市要好。商業地產體現便利性,所需求的支撐就是城市人口規模的支撐,以及消費能力的支撐。哪個城市人均GDP水平高,人均收入高,人口規模大,這些城市的商業地產總體來看是比較好的。
那么,對于個人投資者而言是不是要適當介入商鋪?我認為介入商鋪還是有投資價值的。盡管在金融危機當中,我們仍然能夠尋找到被低估的商業地產。租金穩定,出租率高的商業地產的確是有保值的作用。那么,對于個人投資者而言,我覺得還是可以在這個階段考慮配置商業地產作為一個投資的方向。當然,商業地產不同于住宅投資,它的風險更大。因為風險和收益是匹配的。收益可能更高,但是風險也更大,投資到好的商業地產會有很大的增值空間,投資到不好的商業地產損失慘重,這也是作為投資者需要關注的一個方面。
對于未來,我認為美國次貸危機對全球經濟的影響不可能是短期的危機,但是也不太可能是一個長期的危機。因為,美國的市場經濟體制相對比較發達,也比較有自我調節能力。這樣的危機有可能是一個中期的危機,大概要經歷3-5年。那么,在這樣一個過程當中,對于商業地產意味著什么樣的機會呢?非常關鍵的一點就是國際貨幣體系如何重新的構建。
我們知道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后美元和黃金脫鉤,美國通過發行貨幣取得了巨大的貨幣發行的收益權,某種意義上是掠奪其他國家的經濟。那么,誰獲得了貨幣發行權,這個紙幣就可以獲得貨幣發行的收益。從經濟實力上看,美國政府掏不出太多的錢去救贖本次危機,最有可能的就是它繼續通過發行美元向全球轉嫁危機。強勢美元仍然可能主導貨幣話語權。如果人民幣的發行國際化沒有跟實體經濟、黃金等貴金屬掛鉤,其性質跟美元也是類似的。全球的貨幣體系如果沒有重新構建一種秩序,那么全球的流動性泛濫跟通貨膨脹是危機以后必然出現的現象。
因此,在危機的底部持有商業物業是抵御未來長期全球流動性泛濫和通貨膨脹的一個重要的策略。所以,從這一點來講,我們又要對商業地產充滿信心。但是,從2009年來看,這個調整遠遠沒有結束,我們要更加理性地觀察,要清醒地判斷,在合適的時機再出手,這是我們對個人投資者的一些建議。
商業地產面臨的金融困局
商業地產面臨的最大困難不是泡沫太大,它相對于住宅地產來講泡沫并不大,不是因為它的供給太多,它相對于美國發達國家的比例還并不足夠,它最大的問題是缺乏金融支持。我們金融的發展是滯后于房地產的發展,商業地產通常需要15-20年的周期來回收它的成本,商業地產的盈利不是靠銷售而是靠租賃。所以,早早把物業賣掉的開發商是掙不到錢的,只有持有商業地產的開發商才能夠獲得豐厚的回報。我們的金融體系又與此不匹配,我們的銀行大量提供兩年以內的信貸,很少提供15年、20年的長期貸款。即使是你拿物業去抵押,它也就是給你兩年的貸款,到了兩年以后要找一筆錢周轉一下重新再貸。這樣的金融體系跟商業地產的發展不匹配。我們要促進商業地產的發展,應該加快金融體制改革,構建長期的融資配套工具,為商業地產服務。特別是REITs以此為我們的商業地產提供良好的流動性,為優質、良好的商業地產開發企業提供優先的貸款。
盡管面對金融危機的沖擊,但是我們保持7%-8%的增長速度是沒有問題的,中國也需要保持一個快速增長的速度,我也不太贊同一些經濟學家所講的中國可以放棄高速度的增長,可以中低速度增長的看法。因為,中國整體的勞動人口是近9億,就業的大概只有4.5億人,就業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最大問題。不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無法在發展當中去解決問題,無法維持社會的穩定和和諧。所以,保持高速度的增長應該是一種不能動搖的共識。
那么,再回到商業地產這個角度上來,商業地產在中國乃至全球走出金融危機當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拯救美國的金融危機要“去杠桿化”,拯救中國的實體經濟危機叫“去庫存化”,去庫存化重要的措施是要建立更多、更便利的、更有效的商業物業,這是第一點。第二點,是激勵信心,有條件應該更多消費中國制造的產品。我們相信用中國人的智慧和勇氣充分估計金融危機的困難,在我們走出危機的時候,我們會驚喜地發現中國經濟在全球的占比,在全球的位置會更加靠前。 馮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