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伊始,深圳曾為農產品供應問題擔憂過。現在,深圳1000多萬人卻完全不再擔心,這座農業生產基礎薄弱的城市,憑借極為發達的農產品流通體系,吸引國內外各地農產品順暢地來到本地。深圳布吉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就是這個流通體系中重要的一環。
布吉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是全國首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國家級中心批發市場和深圳市“菜籃子”重點工程。1989年,它在深圳羅湖區布吉河畔一片農民養鴨的泥塘上扎根,歷經20年發展,已成為總資產74億元、凈資產29億元的大型現代化農產品流通企業集團,成功轉型為集投資、開發、建設、經營和管理農產品市場于一身的大型現代化農產品流通企業集團和國內農產品流通行業惟一的上市公司———深圳市農產品股份有限公司,成為我國最大的農產品集散中心、信息中心、價格指導中心和轉口貿易基地。
網絡結構促進優勢互補
在建立農產品流通體系的過程中,跨越行政區劃的網絡結構促進了產地市場和銷地市場的優勢互補,逐步形成了農產品產業集群效應
1989年,布吉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率先闖出“企業辦市場、市場企業化”的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之路,被業界譽為“布吉模式”。
隨后,他們順勢擴張全國性批發市場網絡體系,先后在深圳、南昌、上海、長沙、西安、成都、南寧、天津等19個城市投資管理經營28家大型農產品綜合批發市場和大宗農產品電子交易市場,形成全國性農產品交易、物流及綜合服務平臺,構建起覆蓋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和中南、西北、西南、東北地區的全國性農產品批發市場網絡體系,并與東南亞、南非及歐美市場建立了頻繁的貿易往來,形成了新時期農批市場網絡化建設的“深農布吉模式”。
“‘深農布吉模式’走向全國,各類綜合性或專業性的農批市場大量涌現,讓我們意識到農產品物流走向大吞大吐且流通網絡一體化是未來發展的趨勢。”深圳市農產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少群告訴記者,在建立農產品流通體系的過程中,這種跨越行政區劃的網絡結構促進了產地市場和銷地市場的優勢互補,逐步形成了農產品產業集群效應。
首先,形成多個區域性甚至全國性的農產品交易中心。布吉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2009年農產品銷售量達260萬噸,銷售額達138億元。來自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7000多種農產品匯集到這里,銷往華南、華中乃至全國各地。上海農批市場已發展成為上海市最大的農產品批發市場,輻射整個華東地區。
其次,網絡內各批發市場以其獨有的特色,促進優勢產業帶的形成。如西安果品中心批發市場是西北地區銷量最大的水果批發集散地,果品年成交量達到3.4億公斤,年成交額達到4.46億元,這一批發市場有力地促進陜西及西北地區水果產業的發展;廣西柳糖市場的食糖成交量每年超過450萬噸,其實發量居全國三大食糖批發市場之首,這有力地促進了廣西和西南地區甘蔗及榨糖業的發展;成都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作為成都最大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對當地優質特色蔬菜產業的形成也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再次,深農公司率先創新了農產品交易商業模式,提高了農產品的流通效率。他們探索的以電子結算為核心的現代農批市場信息化交易模式,讓網絡內各批發市場真正連鎖起來。“將單純的收商鋪租金,變為有更深層次內涵的客戶服務、第三方服務、增值服務、營銷服務。”陳少群表示,通過建立批發市場信息數據庫和集團協同管理信息平臺,批發市場的有效信息集中,各批發市場間的橫向聯系強化,形成了以信息流帶動物流、商流的協同管控模式。
2006年初,上海市場部分品種實施了電子交易模式,到2008年底已超過10家市場探索應用,而多年來交易量和交易額雄踞國內榜首的布吉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也從玉米、瓜豆、冬瓜等品種開始探索電子結算的新模式。
大宗農產品電子商務大平臺的作用更為明顯,農產品在網上成交后實現異地交割,擺脫了大宗農產品交易的時空限制,更加有效地實現產地市場與銷地市場、國內市場與國外市場的對接,成為國內外農產品流通的紐帶。
資源整合發揮多重效應
在一個發達的農產品流通體系中,貨源、市場、銷路、信息、檢測等各種資源得到優化整合,往往能夠發揮單個專業市場難以企及的作用
全國性網絡的形成和交易模式的創新,大大提高了農產品的流通效率。目前,沈陽、北京、合肥、南昌、深圳等地市場已連接形成南菜北運及北果南運的物流通道,而東西線銀川、成都、西安、合肥、上海等市場也打通了西菜東輸的通道。每天,網絡內熙熙攘攘的各大批發市場,進場交易人數達20萬人,為4萬戶批發商、超過5000萬農民創造了財富大平臺,解決了10多萬人就業。2009年,深圳市農產品股份有限公司下屬批發市場農副產品年度總交易量超過2225萬噸,年度總交易額超過911億元,占全國規模以上批發市場交易總額的近10%。
深農公司旗下批發市場為上億城市居民供應了安全優質豐富的農產品。如深圳的布吉、福田市場,農產品供應量占深圳市場的90%左右。各類農產品的充足供應,有效地平抑了各大城市的農產品價格。
為了保障消費者“吃得放心”,深農公司下大力氣投入,構建食品安全體系,公司旗下批發市場僅檢測設備投入總計已達3000余萬元,擁有氣相色譜儀、原子吸收光譜儀和全自動高感度大量樣品農藥殘毒速測儀等一大批檢測設備。此外,網絡內各批發市場根據自身實際,探索行之有效的監管措施:通過建立經營戶信息檔案,簽訂《食品安全協議書》,確保經營戶守法經營;通過完善信息系統,全面建立安全追溯體系,從源頭堵住問題農產品流入市場;建立市場準入制度,強化抽檢工作,確保質量安全監管到位,把好農產品進入消費市場的最后一道關口。
深農公司及各下屬批發市場致力于幫助市場經營者與農產品產地市場對接,促進農產品流通順暢。2009年,深農公司與陜西省果業管理局合作,舉辦陜深港果品企業對接會。
為了拓寬市場客戶融資渠道,深農公司于2009年專門成立了農產品擔保公司,與國家開發銀行深圳市分行簽署小額貸款合作協議,借助國家開發銀行在小額貸款領域的技術和系統優勢,共同開創我國農產品流通產業金融服務的新模式。
深農公司還著力打造高端服務品牌。高標準打造客戶服務平臺,是公司推行網絡化戰略海吉星標準中的重要環節,2009年完成呼叫中心啟動和客服在線系統聯網運行,實現公司成為農產品批發市場行業第一家開通全國客服專線的企業。海吉星客服中心聯網順利啟動,將企業服務對象的范圍從批發市場內的客戶擴展到整個供應鏈上的客戶,同時實現了一種新的管控模式,通過該系統將全面反映各市場服務響應和處理能力。
流通創新帶動產業升級
批發市場作為農產品流通的重要載體,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流通方式的創新引導著農業產業不斷升級
在突發事件和重大活動中,處于網絡化流通體系中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往往能發揮特殊的作用。如“5·12”汶川大地震發生時,深農公司下屬成都市場作為指定的災區農產品專供市場,及時組織貨源,確保供應。在2008年南方低溫雨雪冰凍災害發生時,長沙馬王堆市場第一時間將40萬斤蔬菜調送到受災極其嚴重的郴州。再如,上海世博會開幕后,深農公司下屬上海市場作為指定的世博會農產品專供市場,確保了世博會所需的農產品供應等。
早在1997年6月,深圳福田農產品批發市場就敲響了我國大宗鮮活農產品拍賣的第一槌,在物流配送上,其“生產基地—批發市場—配送中心—連鎖超市”的農產品生產、流通、消費鏈條,使廣大農民生產的產品便捷地進入消費終端,給農民和消費者帶來便利。布吉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就專門成立了生鮮配送中心,引進一批有實力的場外加工配送企業進場經營,并迅速培育成行成市,整個市場蔬果加工配送和出口業務初具規模。
連接成網的專業市場還通過發揮商品集散、價格生成、信息發布、標準化建設、商品促銷、服務引導、產業帶動等七大功能,將生產、加工、銷售各個環節有機地結合起來,加強了各地農產品生產和銷售信息的交換和共享,擴大了農產品流通范圍,增強了在全國范圍內的產業帶動功能,使農產品從產地及時進入全國大流通環節,直接或間接帶動農民增收,對優質農產品產地及周邊地區的農業生產起到示范帶動作用,促進了產銷銜接和農業結構調整。
據不完全統計,深農公司網絡內各地批發市場通過構建“公司+銷地批發市場+中介組織+生產基地+農戶”的產業化模式,帶動農戶達170萬戶,戶均參與產業化經營收入約3500元。
目前,深圳海吉星國際農產品物流園項目正在建設,陳少群告訴記者,該項目定位為深圳農產品一級流通中心,目標是率先塑造國內批發市場高端品牌。在此基礎上,通過對老市場的標準化升級改造,未來將創造性地打造國際農產品批發市場連鎖經營第一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