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國際輕紡城利用主營面料的特點,打造了“絲綢之路”,即全球首個“絲綢之路紡織品牌博覽館”。來這里選購面料的客商走上“絲綢之路”,就走進了時光隧道。羌笛聲,胡旋舞……道路兩旁盡是古今中外紡織的歷史和文化,當然還有布料展示。
中大商圈前世今生
提到珠江國際紡織城,不能不提起孕育它的中大商圈。
1986年,陳老板還是一個在海印橋橋底擺地攤販賣毛線的商販,俗稱“走鬼”。那時還是一個物資匱乏的年代,只要有商品,就不愁沒有市場。雖然是小商小販,每天風里來雨里去,卻也有百余元的收入。
“大橋底下悶熱,而且環境不好。后來1987年政府相關部門整頓市容,海印橋下不再允許擺攤。很多商戶就自發搬到中山大學南門外。其他商販看到有人搬到那里去,也就開始跟風,后來竟然搬走了一大部分。”陳老板回憶道。
那時的中大還是一片荒蕪。陳老板搬到中大南門外以后,還是擺地攤。當時大約走掉了一半人,可是陳老板堅持下來。“這里的環境明顯比海印橋下好多了,沒那么憋屈,只是人少的問題,但剛開始肯定都這樣。”陳老板于是逐漸在這里扎下根來。他開始租用兩個鐵皮柜臺,也開始擴大經營范圍了。
由于地處中大南門,買賣的商品主要是布料,久而久之被周邊居民叫做中大布匹市場,這是中大商圈的雛形,并逐漸形成了氣候。
就這樣,商戶逐漸多了,這里也熱鬧了起來。地攤、鐵棚鋪等商鋪占滿了整條街。這里白天已是車水馬龍。這雖然見證了中大商圈的起源,卻也埋下了很多隱患。
由于中大商圈主要是商家自發聚集形成,缺乏規劃,導致場內道路狹窄,人車混行,交通條件差。此外,這里與城中村相互交錯,治安問題凸顯,竊賊猖獗,還被列進“廣東省治安重點整治名單”和“廣州十大火災隱患”。
1996年5月,陳老板聽到通知,海珠區政府開始對中大布匹市場進行整治和重建。
當時,與布匹處于同一街區、位于廣州大道南的天雄紡織城建成開業,政府要求商戶全部搬到那里去經營。至此,陳老板從“散兵游勇”變成了“正規軍”。
在外部競爭對手發力追趕的時候,早年通過民間自發成長、以臨時建筑為主的中大布匹市場漸漸顯露疲態,直至2001年后,這一勢態才有所好轉。這一時期,政府對布匹市場的升級改造取得實效,在初步解決交通、消防隱患的同時,也摘除了“廣州十大火災隱患”的帽子。廣州市政府出臺了《廣州市商業網點發展規劃(2003~2010)》、海珠區政府也編制了《中大布匹市場整治規劃方案》,把中大紡織商圈列入升級改造的“重頭戲”。
至此,陳老板迎來了事業的上升期。
中大商圈踟躕不前
從地攤、棚架、傳統集貿市場到現代化商城,從經營毛線到全國最大品種最齊全的面料、輔料集散地,中大布匹市場經歷了20年漫長而曲折的發展,同時也造就了廣州最繁華的紡織品貿易“商圈”。
據統計,中大商圈總經營面積已經超過80萬平方米,共有大小市場40多個,從業人員超過4萬人,年交易額超過300億元。
陳老板雖然生意日漸紅火,但是出現了一些新問題困擾著他。
由于早期建設缺乏必要的規劃,中大布匹市場基本上是商家和投資者自行發展擴張的結果。一些市場投資者只看到眼前興建市場的短期經濟利益,缺乏對市場建設總體規劃的認識和考慮,沒有考慮到周遍交通設施以及同類專業市場的競爭。同時,停車場、物流托運中心、商務酒店、寫字樓等市場配套設施建設嚴重滯后,嚴重制約了中大布匹市場的發展。
2001年至2004年,中大商圈快速擴容,隨著廣州國際輕紡織城的進駐,商圈經過初步升級改造經煥然一新。但總體上看,中大布匹市場仍然存在場地散亂、布局雜亂、檔次較低等問題,與全國最大布匹交易市場——浙江紹興中國輕紡城形成鮮明對比,故有人戲稱“紹興輕紡城是高級酒樓,中大布匹市場是大排檔”。
廣東工業大學房地產高級經濟分析師申聯格認為,中大商圈表現出來的主要有三大弊端:盲目投入、重復競爭、零散經營。
珠江紡織城呼之欲出
在這樣的背景里,珠江國際紡織城呼之欲出。
就像珠江國際輕紡城策劃部經理黃閩楓認為的那樣,珠江國際紡織城引人注目的原因不僅僅在于它建設規模龐大,是中大紡織商圈規模最大的紡織商業項目,還因為它寄托了政府和服裝行業促進服裝行業產業升級的良好愿望。
建設中的珠江國際輕紡城總投資額40億元,總建筑面積89萬平方米,由超級紡織商業Mall。甲A級寫字樓、獨立產權公寓。四星級商務酒店等整合而成。
這就是將于明年1月開業的珠江國際紡織城。它作為廣東省、廣州市的“十一五”重點項目,將是未來中大布匹商圈進行產業升級的主力軍。
黃閩楓介紹,珠江國際紡織城包括“貿易區、商務區、博覽區、資訊區、物流區”五大功能主題區。整個商業區的地下一層到地上4層為按品類設置的品牌展貿區,5層為匯聚全球紡織品牌的品牌博覽館,6層為商務、餐飲、休閑等配套區。實行全品類經營,提供商務辦公、信息發布、研發檢測等服務。
珠江國際紡織城針對現在中大布匹商圈交易方式傳統,嚴重與國際市場脫軌等問題,提出傳統專業市場的改造升級,要解決的絕不僅僅是交通堵塞、物流不暢等硬件問題,更需要從搭建采購平臺、孵化品牌等方面營造好軟件環境,以實現經營模式轉變,提升經濟質量和效益的新思路。
項目負責人官小鷗介紹,項目不但在硬件上為國內首屈一指,軟件方面的運營策略也將搭建絕對高度。經過多方面調研考察后,項目開發商——珠江商貿物流集團為其制訂了“四大運營策略”和“兩大服務體系”,以保障持續旺場經營。
在項目定位上,將通過政企聯手鑄就“絕對中心”,推動實現三級政府建設“中大布市千億商圈和全球紡織品牌采購中心”的規劃目標;在品牌提升上,建成全球紡織品牌中心,設立4萬平方米的“絲綢之路紡織品牌博覽館”,同時引進行業設計機構、行業媒體等品牌培育平臺等;在推廣方面,進行全球推廣、建立全球化紡織采購聯合體和電子商務體系;在硬件上,以項目的優勢配套和強大的國際物流配送系統,全面滿足商鋪式經營、倉儲式經營以及公司化經營等多種交易形態的需要。
“所以新興的珠江國際紡織城將不是一個單純的賣場,它用商業力量去整合整個產業鏈,把相關的資源聚攏在一起,讓這些資源最終都為它的商戶服務,從而促進整個紡織產業的發展和提升。”官小鷗說。
帶你重走“絲綢之路”
很多人喜歡宜家,是因為它的一路到底,不走回頭路。珠江國際輕紡城有感于此,在五層也打造了一路到底的購物方式。只是這條路,不是簡單的路,而是中國大名鼎鼎的“絲綢之路”。
珠江國際輕紡城利用主營面料的特點,打造了“絲綢之路”,即全球首個“絲綢之路紡織品牌博覽館”。來這里選購面料的客商走上“絲綢之路”,就走進了時光隧道。羌笛聲,胡旋舞……道路兩旁盡是古今中外紡織的歷史和文化,當然還有布料展示。
正如中國服裝協會秘書長王茁曾經表示,中國的紡織服裝行業和歐洲存在差距,一個主要原因是沒有很好地和中國的古典文化融合。歐洲的紡織服裝業之所以能夠引領世界潮流,就在于他們融入了自己的文化。比如意大利的紡織服裝很出名,它的文化也久遠,比如文藝復興。
珠江國際紡織城此舉,將中國悠久的文化融入日常經營。商戶和商家不僅能感到中國的文明,也能深刻領會,布料,是中國的文化。
相關專家指出,紡織市場的品牌化交易是市場發展的必然結果。所以本次珠江國際紡織城將建設全球首個“絲綢之路紡織品牌博覽館”,集中展示古今中外的紡織品牌和文化,形成全球品牌展貿樣板市場,實現真正的看樣訂貨式品牌展貿,而且引進行業協會、行業媒體、技術中心、設計機構建設行業平臺,幫助商家建立自主品牌,成為全球紡織品牌孵化器,促使中大商圈經營模式從檔口式向品牌展貿式升級,建立起全球紡織品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