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到漢口活”,從百年碼頭文化中走出來的漢正街,曾締造了中國商貿界的“神話”,買全國賣全國的復合型商業模式,還讓漢正街至今“聲名遠播”。然而,隨著現代物流業的快速發展,倉儲不足、交通擁堵、業態不全的尷尬,讓這一老字號專業批發市場略顯后勁不足。
正在此時,漢口北批發第一城,一個新型的專業服裝批發市場正式開盤。昨日,記者獲悉,僅3天時間,該市場推出的4000多套商鋪,已銷售超過6成,來自全國各地知名市場的經營戶和品牌商家入駐率在60%以上,本地漢正街市場也有1000余家商戶入駐。這一市場再現百年漢正街優勢的期待也初步露出“端倪”。
再造中國最大集散地
聽說了漢口北銷售的火爆形勢,在漢正街做服裝批發生意的老王有點坐不住了,昨日早上8點不到,他就趕到漢口北,準備看鋪子。“沒想到賣得那么俏,看中的幾間鋪子都被人買了。”無奈之下,老王只好選了一套2樓50平米的鋪子,當場就辦理了購鋪手續。
搶著買鋪,老王有自己的一番打算。他說,自從開始在漢正街做生意,“入行”經驗已有數十年,“以前,漢正街就是一個商品集散地。”他回憶,漢正街從碼頭文化中衍生出來,也是漢口最古老的一條街道,迄今有530多年的歷史。早在明朝萬歷年間,漢正街就已形成市鎮。由于水上交通便利,沿街店鋪行棧日益增多,貿易往來頻繁,到清代康熙、乾隆的經濟發展鼎盛時期,漢正街已成為“漢口之正街”。
而1979年9月,武漢重新恢復、開放漢正街小商品市場。“當年就有100多待業青年、社會閑散人員開始做小商品生意。”老王說,隨后,漢正街小商品個體戶猛增,曾是中國內陸最大的小商品市場,還被稱作‘東方芝加哥’。而2004年,漢正街小商品市場銷售額達180億元,居全國大城市商品批發市場的前列,輻射國內近4000個市場。漢正街也是一個勞動力的大市場,提供就業崗位多達40余萬個。其中僅“扁擔”就有1萬人。”商戶的經營模式,大都是將本土作坊或其他省份的商品購進后再賣到全國各地,“漢正街的集散能力讓全國吃驚。”
然而,受制于城市規劃、交通物流和陳舊商業模式的影響,如今的漢正街“龍頭老大”的地位正在下降,并日漸被義烏、海寧、廣州等地新批發市場取代。
“但武漢的集散功能其他任何城市都無法克隆。”另一市場人士則表示,為此,武漢需要一個新興的專業市場延續漢正街的這個功能,漢口北國際商品交易中心出現的時機很好。該人士表示,根據地段來看,漢口北服裝批發市場向北5公里,就是亞洲最大的鐵路編組站——武漢北鐵路編組站,向東12公里,陽邏深水港還能提供龐大的水上物流能力。
“不僅如此,武漢目前已有三座火車站,其中,武漢火車站將成為南北高鐵的換乘中心,漢口火車站則將成為東西鐵路線的換乘站,武漢再度升級為中國的高鐵樞紐中心。”該人士表示,高鐵所帶來的集散中心的優勢,將讓漢口北批發第一城的集散功能快速放大。
產地市場優勢很誘人
“定位于做服裝,漢正街曾創造的產地市場優勢也將在漢口北市場凸現。”李銘是漢口北服裝市場最早簽約的商戶之一,對于自己的判斷,他信心十足。
李銘分析,一般專業批發市場分三類,包括產地市場、中介市場和銷地市場,漢正街則曾是前兩個市場的復合地產模式,“上世紀90年代初,很多漢派服裝都是本地名牌,包括紅人、太和服飾等品牌曾是許多年輕人追求名牌的首選,而服裝業集群式的產業規模,讓漢派服裝與“海派、粵派、京派”并稱為中國服裝業四大派系。而極強的產地優勢,還讓“漢派”服裝在90年代獨領風騷,在本地市場占有率曾達70%以上。
然而,隨后,漢派服裝逐步走向沒落。90年代末期,武漢服裝業整體缺少突破和創新,漢派企業由之前的2000多家逐漸減到1600余家,在武漢市場份額跌至30%左右。
不忍看著這一輝煌的產業走下坡路,2004年以后,武漢市政府提出武漢服裝業振興計劃,把漢派服裝由小而散、低層次的經營格局向服裝品牌化方面努力,十多家漢派服裝企業,年產值和銷售量均過億元,愛帝、貓人、紅人、佐爾美等成長為區域性強勢品牌。
“但隨著許多加工園向孝感、漢川等周邊城市擴散,漢正街服裝市場的業態逐漸分離,市場開始日漸分散,漢派服裝逐步走向沒落,這種現狀讓漢派服裝的復興之路有些崎嶇。”該人士分析,服裝批發市場要拉動產業,就必須延續漢正街以往“前店后廠”模式,即將門店與生產基地結合起來,一邊做加工一邊做營銷。
但傳統的“前店后廠”模式還會存在各種弊端,新市場必須要思變。“必須用現代物流元素進行包裝。”另一商業地產研究機構負責人也表示,與漢口北服裝市場同期動工的,還有一個總建筑面積200萬方的加工園區和總建筑面積100萬方的倉儲物流園區,“大面積的專業、現代化的加工園區,能快速滿足批發市場門店的訂購任務,還能吸引許多企業將生產線挪到漢口北,這種產業集群聚集后,武漢服裝業特別是漢派服裝的重新復蘇將會提速,而漢口北的這種產地優勢甚至還會超于漢正街。”一資深商業操盤手如此評價。
此外,自2007年11月開工建設以來,卓爾控股漢口北集團還先后配套建設了漢口北客運中心、貨運中心和30萬方的倉儲設施。“這種規劃,讓漢口北批發第一城的交通十分便利,除成本十分低廉外,還能徹底緩解武漢服裝批發商戶的倉儲難題,并隨時滿足商戶龐大的倉儲需求。”
不僅如此,漢口北物流倉儲中心由國內專業物流公司經營,提供標準化、機械化、現代化的包裝、分揀、輸送、儲存等服務,開設輻射全國的“漢口北”貨運專線,以高密度車次滿足商戶貨運交通需求。“這種配套上的規劃,其他任何省份的客戶來市場買東西,都將十分快捷,便宜。”另一市場人士也表示,如此,還能讓產地優勢最大限度的發揮。
價值洼地凸顯成本優勢
待產地規模優勢急劇發揮后,漢口北批發第一城在成本上的吸引力也很受青睞。
資深商鋪投資戶劉先生算了一個帳,在市區一個20平方米的鋪子,一年租金得花10萬,加上水電費、物業管理費,還得再加2萬,如果做40年生意,成本就得480萬,“但要是買個2—3樓的鋪子,資金不會超過50萬,用4年的租金就能換回一套不動產,怎么算都劃算。”
不僅如此,李銘也趁機盤算了一下生意經。他表示,武漢的地理位置處于中國地理中心,以武漢為圓心,不管往哪個方向飛,只要一個半小時的時間,就可覆蓋中國大部分城市,此外,漢口北周邊的陽邏深水港、天河機場、鐵路編組站,都將大幅降低物流成本,“做批發生意,物流成本占比很高,能把這筆錢省下來,我就可以大幅降低商品價格來吸引客戶了。”“特別在如今漢派服裝業相對落后的情況下,很多服裝都從廣州、深圳、福建等地買過來,再發往全國各地,如此一來,武漢服裝批發業對物流的依賴性更大,”李銘說,還有很多其他城市同樣發展服裝產業,而只有能用低廉的價格,才能收獲更高的利潤。
不僅如此,在李銘看來,漢口北批發第一城的租金僅為市區租金的1/4左右,“此外,商鋪均價僅過萬元,相對市區商鋪均價動輒5萬/平方米的價格,這是一塊價格洼地,低成本的付出,也意味我可以低成本經營。”李銘說,商家逐利特性,自然不會放過。
不僅如此,在投資客的眼中,漢口北批發第一城的升值空間還讓人羨慕。“在義烏,一間20平米的商鋪,運營兩三年后,使用權的轉讓費就有300—400萬,”某商業地產資深人士分析,而在漢口北,可購鋪自行持有物業,除了后期的租金收益外,物業的升值空間也不小。
品種集群效應還將最大化后期的運營中,產品集群程度將很關鍵。
根據漢口北批發第一城服裝批發市場的規劃,一期總建筑面積近30萬平方米,分成四個區,將分別設立男裝、品牌女裝、自產女裝、休閑裝和童裝等市場,業內人士介紹,這將是中部最大的單體服裝市場。“這種規劃意味著一種集群效應。”老王也表示,根據自己的從業經驗,做服裝批發生意最需要集群化,“從零售角度來說,多樣化且不重復的服裝最能吸引消費者,因此,商家購進服裝,一般是少量多款式,且我們的客戶,很多都是省內和周邊省份的客戶,這種零售模式更明顯。這就需要批發市場產品必須齊全。”老王說,而在漢正街的布局中,白馬、庫瑪、大夾街、第一大道多個專業服裝批發市場聚集在一起,“無論是高檔、中低檔、男裝、女裝、童裝、本地、外地等各種分類的服裝都攬括,讓顧客滿足一次性批發的需求。而這也是漢正街揚名天下的重要原因。”“如果一個批發市場出現了到城東買了男裝,還得去城西批女裝的情況,這就意味著這個市場不夠專業,從長遠角度來說,也難以吸引人氣,”老王說,自己看中漢口北批發第一城的鋪子,其規劃的品種集群也讓自己很感興趣。
而為了將這種集群最大化發揮,漢口北批發第一城曾在東莞、廣州、武漢等地舉行了4場招商會,目前吸引的品牌除本地企業外,還包括不少省外知名企業,該市場有關負責人表示,“我們的策略就是要先招商,再開盤,這樣,才能保證品類齊全,保證市場的經營主體是真正做批發的商家,讓買家體驗一站式購物的便捷,從而將產品的集群效應最大化發揮。”
不僅如此,在服裝行業有個潛規則。漢正街品牌商戶林老板說,一般零售商戶都是跟著大批發商走,“大戶到哪里,顧客就跟到哪里,只要有大戶的地方就會有人流,這些大品牌進來后,在其周邊經營的散戶,即便是初入行的,也能賺到錢,這就是服裝生意中的扎堆效應。”
而也正是這多重的聚集效應,將讓漢口北批發第一城放大百年漢正街的多重優勢,再現武漢商貿業的百年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