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紡織商圈經過20多年發展已經成為國內知名專業市場,產業鏈經濟總量已經超過300億元。然而,相比于其他新興的現代化專業市場,中大紡織商圈在產品研發、檢測、信息發布、品牌推廣等方面十分欠缺,產業鏈上下游不完善。根據海珠區政府的規劃藍圖,中大紡織商圈在升級改造之后,目標是成為“世界布都”。隨著商圈中在建投資最大的珠江國際紡織城的投入運營,將加速“世界布都”的成型。珠江國際紡織城總經理官小鷗對南都記者表示,珠江國際紡織城投入運營后,將給中大紡織商圈升級帶來三大變化:訂單化生產;展貿式采購;引導商戶主動走出去,邁向全球市場。
“三現”交易轉變為訂單化生產
傳統商圈升級過程中面臨的一大難題就是如何將現場、現貨、現金交易的“三現”模式升級為訂單化生產模式,中大紡織商圈也面臨同樣的問題。廣州市紡織行業協會會長譚亞羨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大紡織商圈是在原有建筑物基礎上自發形成的,綜合配套欠缺,而且停留在傳統現金、現貨、現場的“三現”交易模式上,人流、物流混雜在一起,需要向人流、物流、信息流、現金流分離的現代專業市場升級。
記者在中大紡織商圈采訪了解到,目前批發市場的經營者不少是各紡織服裝廠家的代銷商,為了從廠家獲得更低價的貨物,往往是大批量進貨,租用大面積的倉庫堆放商品,由于沒能及時了解市場信息,與紡織廠家、服裝企業、采購商等互動不緊密等,常常造成積壓。加上布商們多是租個店面現場、現貨、現金交易,貨物配送服務不足,加大了在市場內經營的成本。
商圈內的一位商戶告訴記者,原來做生意主要依靠與客戶的電話溝通,交流平臺并不暢通,商品品種與價格信息也是隨行就市,并無科學數據支撐,由于信息量有限,一些布匹、面料等品種雖出口到東南亞、俄羅斯、南非等地,但這些也只占總成交量的很小一部分,整體交易水平較低。“中國紡織市場有‘北柯橋、南中大’的格局之稱,浙江柯橋已經建設有100多棟現代化的寫字樓,而長時間以來,中大紡織商圈卻沒有一棟專業寫字樓,如今,珠江國際紡織城提供的寫字樓等交易平臺,能吸引到高端人才,利于監管產品質量,隨時監控市場信息,有利于吸引國際訂單。”這位商家說。他表示,國際大買家到中大紡織市場一年采購一次不容易,每次來了采購量都很大,高端寫字樓物業比傳統商鋪更方便展示產品,交流信息,有利于爭取國際市場高端客戶的長期訂單。
為方便訂單化生產,珠江國際紡織城還引入了設計師工作室,專為紡織設計師打造“廣東紡織設計師總部基地”。“設計、研發需要大量的現貨面料參考,中大紡織商圈與其他紡織商圈相比,最大的優勢就是現貨面料,依托商城5000多家面輔料商戶以及中大商圈上萬商家提供的海量素材,設計師擁有全國紡織業最好的設計平臺,可以與廠商進行點對點合作,使得產品走向訂單化生產。”珠江國際紡織城相關負責人對南都記者說。這種訂單化生產模式,將大大減少目前中大紡織商圈的物流與人流,改變交通擁堵、物流不暢的困境。珠江國際紡織城相關負責人還告訴記者,目前韓國的面料通常是國內市場價格的4-5倍,已經有韓國的客戶與中國的廠商合作,度身定做產品,點對點合作,以保證知識產權不被抄襲。
經營模式從檔口式向品牌展貿式升級
珠江國際紡織城針對現在中大布匹商圈交易方式傳統,嚴重與國際市場脫軌等問題,提出傳統專業市場的改造升級,要解決的絕不僅僅是交通堵塞、物流不暢等硬件問題,而是從搭建采購平臺、孵化品牌等方面營造好軟件環境,將經營模式從傳統的檔口式升級為品牌展貿式,提升經濟質量和效益。
天馬布行老板馬輝明告訴南都記者,中大紡織商圈是在一片荒蕪田野中建起來的,現在雖然有少數檔口搬進了大樓,但大部分檔口仍然在小閣樓里,雜亂擁擠,經營面積不足。雜亂擁擠的商鋪主要集中在瑞康路兩邊中大紡織商圈舊市場。如今,以逸景路與瑞康路交會處為核心,向東延伸到廣州大道南,已經崛起的包括珠江國際紡織城在內的一批新商業項目,推動著紡織產品由原來的單純依托誠信采購的模式質變到品牌采購模式,大品牌的集中展貿式推廣,使得中大紡織商圈內的產品由原來的被動采購變為主動采購。
例如,珠江國際紡織城建設的“絲綢之路品牌博覽館”匯聚了國內外眾多知名紡織品牌,便于國際商家的品牌展貿采購;設立了“全球紡織500強品牌孵化器”,幫助企業塑造自主品牌;珠江國際紡織城還搭建了“紡織時尚品牌傳播平臺”,引進行業服務、行業監測、行業協會、行業技術中心、設計工作室等服務機構,打造行業服務、技術交易、潮流發布平臺。
珠江國際紡織城總經理官小鷗對南都記者表示,作為中大紡織商圈后發建設的新項目,珠江國際紡織城的目標是引領中大紡織商圈業態的全面升級和確立全球紡織品牌交易市場地位,通過政企聯手鑄就“中大布市千億商圈和全球紡織品牌采購中心”的規劃目標。對于絕大多數中大商圈商戶來說,依托珠江國際紡織城可以擁有自己的高端商用物業扎根中大紡織商圈發展,有利于企業品牌的長期培育。
珠江國際紡織城創建的展貿式經營模式還進一步深化了功能性分區經營。一位商戶告訴記者,近年來,中大紡織商圈雖然已經建設了幾個商業項目,但是經營分區仍不明顯。中大紡織商圈雖然交易量大,但由于是市場自發經營調整,市場的經營分區存在著產品分區重疊的現象,導致采購商無法在專區進行專類采購,不得不在整個市場到處尋找所需的產品,增加了采購交易的時間成本。為此,珠江國際紡織城將商鋪的地下負1層至地上4層劃分為珠江輔料展貿中心、珠江面料展貿中心及珠江家紡展貿中心,同時將紡織主題寫字樓細分為輕紡大廈、針織大廈、梭織大廈、家紡和輔料大廈、品牌服裝總部基地大廈,紡織產業鏈完善而且功能分區明顯,客戶能方便快捷地實現一站式采購。
“直通車”引導商戶主動走出去
在傳統商圈中,商家由于資源有限,一般是留在原地被動地等客人上門。而珠江國際紡織城在吸引商家的同時,主動開通“直通車”,帶領商家到外尋找客人,拓寬了商家的生意途徑。
天馬布行老板馬輝明告訴南都記者,以前,中大紡織市場主要以國內市場尤其是珠三角為主,商戶坐等買家上門,很少走出去主動銷售。而現在,這種經營模式需要改變了。“此外,現在的買家越來越看重新穎、有創意的面料輔料,強調設計和潮流。”馬輝明說,這樣一來,商家必須要充分展示產品,并捕捉最新資訊,加入創意元素。
走出去,正是中大紡織商圈經營轉型的又一方向。繼亮相北京CH IC雙博會、廣交會后,珠江國際紡織城在今年9月再度領軍出擊,將“全球紡織品牌直通車”開進國際市場,在“2010年韓國國際紡織展覽會”舉行期間,珠江國際紡織城龍頭品牌商家在展覽會上收獲大量貿易訂單,取得中韓紡織業深入合作的實質成果。
馬輝明就是去參展的商人之一,他告訴南都記者,他去韓國參加展覽會時,不少外商積極跟他簽訂單,還有一位國內買家原本是去韓國找他想要的一種輔料的,結果在韓國展會上發現中大紡織市場就有,于是專門追到了廣州。馬輝明說:“中大布市的面料輔料非常齊全,可以說是國內乃至東南亞最強的,雖然我們名氣已經很大,但還有些人不知道,應該要更積極地走出去。”
珠江國際紡織城相關負責人介紹,在“2010年韓國國際紡織展覽會”舉行期間,十多個龍頭品牌商家參展,進行了為期3天的品牌展示,展出產品數十大紡織種類,參展企業現場簽訂了不少貿易合同,或達成加工合作意向。其中,三禾接到了美國、墨西哥等地客商的數個大型訂單,大宇、佛山建潤、東成、永成、彬勝等品牌商家被至少20家客商要求寄樣板,有布行幾天里拿到了平時半年的接單量。珠江國際紡織城相關負責人表示,除組織商戶出國參展外,紡織城還將邀請國際采購商常年駐場采購,同時聯手全球B2B電子商務巨頭建立全球紡織電子商務平臺,實現看樣訂貨、網上支付、物流配送的電子商務一體化。
地理縱深
海珠加快升級四大商貿商圈
海珠區經貿局表示,該區第三產業比重已超八成,從一個老工業基地、老城區逐步轉型為以現代服務業為主的新城市中心城區。作為“進三”的重頭戲之一,海珠區將進一步發展現代服務業,改造升級傳統商圈。海珠區目前有四大商貿商圈,一是琶洲國際會展中心商務區,這是未來面向國際的商貿商圈,二是江南西商圈,以廣百新一城為龍頭,輻射周邊約兩平方公里的商圈,三是中大布匹市場,就是中大紡織商圈,四是南洲路、廣州大道南市場群商圈。
對于中大紡織商圈,海珠區政府將其發展目標定位為:建設配套完善、功能齊備、服務一流、管理規范的現代化專業布匹批發市場,發展成為集商貿展示、物流運輸、電子商務、服務和交易加工功能于一體的布匹服裝產業商貿區,即現代化、國際化的中大國際紡織商圈,并成為海珠區一個重要的經濟增長點。
采寫:南都記者 辛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