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專業市場開始涉足零售;有些敢于創新者———或專業市場或商場,正熱火朝天地探索電子商務運營;有些服時尚裝品牌開始自置物業,開設自有大型旗艦店,成為品牌零售商;一個淘寶商城讓無數宅男宅女足不出戶即可購買到任何想要的東西……可以說,整個服裝銷售市場從未像今天這樣熱鬧過,服裝銷售市場的模式也從未像今天這樣多元化和變幻無窮。
中國服裝市場經歷了30年的變化和發展,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服裝市場生存慣性和方式。由于傳統服裝市場中的“現金、現貨、現場”的交易方式一直被大多數市場經營者和商戶所認同和接納,因此,一些新興的商業模式還一時難以被傳統服裝市場所接受。
在服裝市場領域,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派系”:“保皇派”———只要中國有廣大的農村消費者,服裝市場的批發和服裝市場的“三現”就將繼續存在下去,互聯網既種不出糧食,也放不出牛羊,電子商務也許只是唬人的擺設而已;創新派———服裝批發市場已是昨日黃花,尤其是網絡電子商務將逐步滲入商品交易市場領域,品牌、創意、體驗、網絡經濟時代正在加快服裝市場“去批發”的步伐。兩種大相徑庭的觀念態度導致服裝市場只能在動蕩和轉型中尋找各自的價值,自然也很難形成服裝市場轉型中“共識”。
隨著服裝市場批發功能的弱化和多業態融合,服裝市場正在進入沒有“常識”的時代。單一的服裝專業市場功能正在被“尾貨市場”、“奧特萊斯”、“主題市場”、“直營大店”等所取代,新型服裝市場的涌現使人們很難區分誰在單純地批發?誰在單一地零售?而“短流程渠道終端”的出現讓美特斯邦威直營大店成為服裝市場的新版樣,“品牌服裝大眾化趨勢”的形成讓奧特萊斯成為采購品牌服裝的新導向,“外貿服裝轉內銷”的趨勢讓尾貨市場風靡一時,“主題市場選購”的抱團讓溫州名購開始發力……也許恰恰是服裝批發和零售概念的交叉與模糊,讓中國服裝市場的轉型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間。可見,真正改變我們觀念的不是市場本身,而是商業模式的植入。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以往,服裝市場只是服裝流通和銷售的平臺,而現在卻逐步轉化為商業地產和品牌時尚產業的附屬;之前,服裝市場中大多經銷商是農民、下崗工人轉化而來,而現在卻進入了“買手”、“網商”和“創意中心”時代。服裝市場在迎來新一代服裝代理商的同時,自身也發生著如火如荼的轉型。而轉型的新形式:一是新渠道,淘寶商城的“網購平臺”、凡客誠品的“渠道品牌”逐步改變傳統的批發渠道。二是新商圈,地一大道的“地道戰”、華南城的“造城”攻略不再是單個市場,而是連鎖市場,不是一座商城,而是一個組群,不是面積幾萬平方米,而是百萬、千萬平方米。
這些新型服裝市場的出現讓我們領悟到,中國服裝市場的轉型已經開始擺脫了服裝市場本身的“狹義”。而業界之外的“廣義”力量更加快了服裝市場“被共識”的步伐。顯然,投資和模式成為服裝市場轉型的核心動力,服裝市場轉型的“共識”不是你喜歡不喜歡、愿意不愿意,而是一種“識時務者為俊杰”的判斷。
“不在轉型中創新,就在保守中消亡。”可喜的是,“地產改變市場、模式推動轉型”的姿態正在被越來越多的服裝市場所認識,正在從服裝市場商品交易體內的不“共識”向服裝市場商業模式的新“共識”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