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前,這里是江門的驕傲。直到現在,這里還是許多北方水果產區認識江門的窗口,但是風光已經比不上當時了。”經營戶梁女士見證了新會區水果食品批發市場(下稱新會果批市場)建立15年來的風風雨雨。
盡管水果交易量仍在不斷攀升,但隨著東莞等周邊城市果批市場的崛起,新會果批市場的“江湖地位”受到了挑戰。采訪中,記者發現,基礎設施陳舊、冷庫容量不足、衛生水平低下等,成為制約該市場發展的瓶頸。突破瓶頸,成為市場管理方和經營戶的共同心愿。
【市場探訪】
水果批發
“巨無霸”
“爽快點,把蘋果卸下來!”近日,記者來到新會果批市場時,正值北方蘋果陸續運抵,市場呈現出一派火熱的景象。市場外,記者也能看到許多搬運工,從一輛輛載滿蘋果的大卡車上卸貨。
據新會水果食品批發市場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蘇春強介紹,該市場占地面積12萬平方米,是農業部定點批發市場、全國十大果品批發市場之一。目前,場內批發商超過300戶,常駐批發商有250多戶,各相關環節提供就業崗位3.5萬個,全年水果交易量約75萬噸,可謂果批市場中的“巨無霸”。
從我市工商部門早前進行的一份調查中,記者了解到,新會果批市場批發范圍幾乎涵蓋了所有國產水果類別,但進口水果所占比例不大。
由于時下正是北方的蘋果、梨、橙子、提子等水果成熟的時節,市場北果區內人來車往,買賣之聲不絕于耳;南果區內也有柑橘等應時水果,人氣亦不遜色。
但是,表面的繁榮往往會掩蓋一些問題,比如市場內坑坑洼洼的地面,檔口內發黃的水泥柱子、生銹的鐵皮屋頂,骯臟的衛生環境,還有批發商對冷庫容量不足的抱怨……
【現狀掃描】
市場發展
步伐放緩
競爭對手
開始浮現
“基礎是早在15年前就定下來的。”蘇春強告訴記者。一些老市民還記得,在新會果批市場建立前,市區水果批發集中在長堤一帶,由于地方小,交通運輸受限,它無法滿足市民的需要。當時,市民吃的水果,許多都是從廣州等地的批發市場運來的。
1996年,在有關部門和新會奇榜村的支持下,我市水果批發市場搬到了現址。“那段時間真是輝煌,論面積,全國最大;論硬件,全國最新。”梁女士是市場最早的批發商之一,回憶起15年前的一幕,她仍十分興奮。正是那時,許多人加入了水果批發業;我市批發商很爭氣,抓住機遇,將附近不少城市的水果批發業收入“版圖”。
蘇春強說:“從水果交易量來看,新會果批市場仍在大步前進。”不過,記者在采訪中也發現,過去幾年,市場的硬件、批發商數量、進貨渠道、銷售網絡覆蓋面積變化不大;相反,東莞等地的后起之秀卻有不錯的表現,占據了部分市場份額。
“目前,我們仍有傲視群雄的實力,但經商也和逆水行舟差不多,不進則退,競爭對手已開始逐漸浮現。”梁女士說。
【制約因素】
基礎設施陳舊
新會果批市場1996年創辦,限于當時的設計水平和建筑理念,鋪位頂上只有一層薄薄的鐵皮;隨著時間的流逝,經過風雨侵蝕,市場已顯殘舊;鋪位前可以停放大貨車的地方只有10米寬,當時是綽綽有余,隨著運輸車輛越來越大型化,車輛進出卸貨變得十分不便。據了解,市場內每天有100多輛大中型車輛進出,道路長期超負荷承載,地面已是坑坑洼洼,與國家級大型水果市場的設施要求相距甚遠。
對此,一些運輸司機深有感觸。采訪當日,記者看到一名從外地運水果到批發市場的貨運司機曾先生。曾先生告訴記者,自己以運輸水果為生已經5年多了,到過國內不少果批市場。他說:“江門這個市場規模是很大的,但配套還停留在10年前的水平;在其他城市,即使是規模小得多的果批市場,里面的道路也比這里的好許多。”
此外,隨著市場交易量不斷增加,市場經營密度已達到批發商可以接受的底線,規模的狹小已明顯制約市場的持續發展。蘇春強明確表示,市場已無再擴大的可能,這就意味著,單純通過增加批發商數量來提升交易量的路子已經走不通,改造升級成為市場的迫切需要。
冷庫容量嚴重不足
水果屬保鮮食品,有些品種如提子、西瓜、哈密瓜等,必須儲存在相應的低溫下才能保持糖分和保鮮。據悉,新會果批市場冷庫總容量為1500噸,從數字上看不小,但蘇春強表示:“這在高峰期是遠遠不夠的,9000噸,這是起碼的!”為了緩解冷庫容量不足的問題,市場甚至租用了市冷凍廠的部分冷庫,但仍有很大缺口。
蘇春強告訴記者,以蘋果為例,產地收獲后送抵市場的時間比較集中,但市場不可能這么快就消化完大量蘋果,零售商每次要貨的數量也不會太多。一時出不了手的蘋果可以入庫保存,這樣既能保持平穩供應,也可防止價格大起大落;相反,沒有冷庫,或冷庫容量不足,許多蘋果只能賤價出售或爛掉。批發商虧了錢,下次從產地拿的貨就少,果農的果就賣不出去。從市場來看,某一段時間蘋果泛濫,價格特別便宜;但過不了多久,市民就買不到蘋果,或許要買很貴的蘋果。
“最頭痛的就是冷庫!”梁女士向記者表達了自己的看法。據介紹,為了解決冷庫容量不足,她曾自建冷庫,但后來由于各種原因,冷庫被迫拆除,單此一項她就損失了20多萬元。
缺乏現代電子商務鏈、衛生環境差
在采訪中,記者注意到一個現象:盡管不少交易涉及貨款額度較大,但不少人卻以現金交易;經營戶記賬方式比較落后,電腦對許多經營戶來說還是稀罕物。梁女士坦言,市場內缺乏較完整的電子商務平臺,不利于買賣雙方進行電子交易。
另外一個比較容易觀察到的問題,就是市場的衛生問題。市場內的地面上不難看到水果皮、包裝紙、塑料袋等垃圾;下水道堵塞,污水橫流,也讓這里的衛生環境大打折扣。采訪中,記者發現,不少經營戶衛生知識淡薄,甚至認為“市場就該是這樣子”。市民們卻不這么看,每天上下班經過新會果批市場的張女士認為,近年來,市區衛生環境大有改善,但該市場仍是一派“臟、亂、差”景象,嚴重影響市容市貌。
投入資金升級改造硬件
【破局動作】
硬件對新會果批市場的制約是顯而易見的,對此,市場管理方作出了許多努力。今年,市場計劃投入5560萬元,進行全面升級改造。其中,一期改造工程投資1000多萬元,建設鋼架結構鋪位交易區,目前已基本完成。記者看到,鋼架結構鋪位交易區整體設計簡約而大氣,寬敞又明亮。
針對過去鋪位寬度不足、運輸不便的問題,改造后,鋪位兩根支柱的間隔達到30米,可以滿足現有的絕大多數大型運輸車輛停靠、卸貨。蘇春強告訴記者,新會果批市場按照一線城市批發市場的標準改造,改造規劃共8萬多平方米,分別設計有:9層商務綜合樓,計劃投資2500萬元;鋼架結構鋪位交易區和整車大棚擺賣區,計劃投資2560萬元;其他用途的建筑物,也為框架結構,計劃投資500萬元。
根據規劃,改造工程分四期進行:除了已基本完工的一期工程;第二期建設商務綜合樓2萬平方米,計劃在今年年底前完成圖紙設計及報建手續;第三期鋼架結構鋪位交易區1.6萬平方米,在第一期完成后逐步開工,計劃在2013年年底完成;第四期,整車大棚擺賣區1萬平方米,其他用途8000平方米,由于有高壓線經過,需有關部門處理好高壓線的改造后才能開工。
改造后的市場,有大型整車交易場地、商鋪交易場地、大型停車場地、辦公場所,還有冷暖設備,具備大型現代批發市場的所有基本功能,并進行封閉式管理。
【擴容難題】
電費成本制約冷庫建設
既然冷庫容量不足對市場發展造成很大影響,為何不嘗試擴大冷庫容量?
蘇春強表示,冷庫一直未擴容的主要原因是電費成本太高。目前,市場冷庫用電是按商業用電收費的,每度電的價格為1.2元,平均每月電費近5萬元,超過冷庫運作總成本的80%。他說:“冷庫這一塊是虧錢的,而且冷庫越大,虧得越多。”
一個奇怪的現象是,新會果批市場目前租用了市冷凍廠的部分冷庫,但使用自建冷庫的單位成本價格竟比租借冷庫還高。原來,市冷凍廠的冷庫用電是按工業用電收費,每度電的價格是0.8元多一點,比商業用電便宜多了。
蘇春強認為,水果批發業是農副產品流通相關產業,電費不應按商業用電標準來收。他告訴記者,為了此事,市場管理方曾向多部門提出申請,甚至找到了國家商務部,但問題仍然沒有解決。
“冷庫用電成本不降,冷庫擴容就無法提上日程,因為無論是市場管理方還是經營戶,都不愿承擔這一成本壓力。
改善市場配套服務
加強共同品牌建設
【專家觀點】
五邑大學教授劉志堅直言,新會果批市場經營現場給他的感覺是——這是一個商業模式層次很低的批發市場,簡直像一個人氣很旺但雜亂無章的鄉村大集市。
新會果批市場應如何突破發展瓶頸?劉教授談了其個人觀點:
首先,改善市場的配套服務。如增設商務洽談、金融服務、餐飲服務、休閑娛樂、賓館酒店甚至車輛維修養護等配套服務設施。
其次,加強共同品牌建設,強化營銷推廣。至今,該市場未能形成共同的市場推廣形象或用語,也鮮見在媒體上開展廣告宣傳。
第三,電子商務平臺建設對專業市場非常重要,但鑒于該市場的經營品種性質和經營者現狀,先進的電子商務平臺并不是目前最關鍵的。
第四,市場管理方要學習、借鑒先進的市場經營管理理念,并引導、影響個體商鋪經營者。
第五,政府要關注市場經營和發展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并以權變的思想加以解決。
拿出二次創業的勁頭來
新會果批市場有著輝煌的過去,即使在今天,仍是國內最大的水果批發市場之一,是我市在不少果鄉的活名片。不過,市場如今遇到的挑戰也是真實而迫切的,硬件相對滯后、冷庫容量不足、衛生環境差等,都是可以看到的,只要對癥下藥,這些問題都是可以逐步解決的;但是,如果市場管理方和經營戶不能拿出二次創業的大魄力,提升經營意識,還是難以突破發展瓶頸的。
值得欣喜的是,宏大的市場改造計劃已經開始付諸實施,此舉有望實現市場的全面升級,足見市場管理方是經過思考、花了心血的。不過,單靠一個改造計劃是無法解決所有問題的。市場管理方坦承,受面積所限,簡單擴容增量的方法已經行不通。既然如此,為什么不嘗試從橫向或縱向延長產業鏈,豐富經營內容呢?
記者在采訪中看到,市場內大多數經營戶從事新鮮水果的批發,水果干貨銷售并不興旺,水果罐頭等水果加工產品幾乎看不到蹤影。
走到產業鏈的頂端,意味著豐厚的利潤空間,這是一般市民都能理解的經濟學常識。在規模、市場覆蓋率等優勢的支持下,市場要拓展經營業務并非難事,此舉還能有效回避冷庫容量不足的“硬傷”,因此很值得考慮。
采訪中,一些規模較大的經營戶也表達了類似的想法,但許多小經營戶仍然墨守成規,滿足現狀。如何擴展市場的經營內容?五邑大學教授劉志堅提出了加強共同品牌建設等建議,這就需要市場管理方與經營戶同心同德,在政府的支持下奮力前行。